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江苏省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陈庭强 王磊:加快数字能源建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5-23     浏览次数:     来源:新华日报

“双碳”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总揽全局、站高谋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永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数字能源是指物联网IOT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将能源产业相关设备设施与互联网联接,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联动,是支撑现代化能源体系建设的有效方式。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能源数字化建设就是实现传统能源产业智能化现代化的转型,实现新型能源体系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和安全防护,对于“双碳”目标实现和确保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推进新型能源体系现代化和能源安全体系现代化建设与实现的有效道路。

新时代,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动能转换的时代机遇,构建更加多元、清洁、低碳、可持续的新型能源体系成为能源产业实现战略性、整体性转型的当务之急。数字能源建设是实现新型能源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数字化赋能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能源安全为前提,推动能源行业低碳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加强新型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支撑。首先,要加速推动能源信息数字中心建设,重点突破以全环境仿真平台、先进算力算法、工业基础软件为代表的基础技术,同时积极探索北斗系统、5G、区块链等新技术新装备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使得智能能源系统中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完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其次,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引入,实现能源各环节数据的动态自动采集、同步性分析、联动式应用、跨区域与跨部门共享与协同。最后,加快推动电网基础设施、基础材料、新型能源供给终端等数字升级,实现能源供应、输送、消费等源网荷储用协同互动互补满足能源产业智能化升级后多元互相性需要。

智能化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强现代信息科技与能源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科技深度应用于能源产业链,推动能源产业链智能决策与智慧调度。二是推动能源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建设,破除能源产业链上“数据孤岛”,提升多级联动协同的能源产业链智能水平。三是加强能源“供配销”链条智能预测平台建设,推进“微电网”数字工程、能源数字终端工程、能源发电数字工程等建设,实现能源“供配销”动态监测能力、智能预测能力和智慧协调水平。

网联化激活能源电力运营系统潜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推动新型能源体系网联超算中心建设,提升动态数据在线更新、客户终端App抽取速度、能源安全预警能力,为“采、发、输、配、用、储”的网联化、数字化和可视化提供算力保障;推动“采、发、输、配、用、储”各个环节运营系统的网联化,将能源基础设施、能源装备、能源零部件、能源消费终端等数字网联,提升新型能源体系关键节点运营效率和协同水平;推动能源需求与供给网联互通,构建实时用户需求与分区域能源体系供给数字可视化平台,实时动态监测供需状况,提升区域间能源互济能力。

可视化助力能源金融支持系统建设。能源生产、存储、消费的数字化加速演进加深了能源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领域创新需求,加之能源行业低碳转型带来了更广泛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加大金融支持系统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资金需求网联化与可视化基础上,更能加速金融服务的效率,推动能源低碳转型的进度。推动能源金融需求数字系统建设,集成能源“采、发、输、配、用、储”等环节的金融需求信息,实现金融支持的智慧匹配,提升金融支持能源低碳转型的水平和效率;推动能源要素价格数据可视化平台建设,加强能源产业链多维要素价格数据的互联互通,建立健全能源产业链要素价格数据共享机制,助推能源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智慧化加速能源监管决策系统升级。能源监管决策智慧系统应将能源管理与互联网通信、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相结合,集远程监控、云端数据备份、大数据分析、远程诊断、安全预测等功能于一体。全方位对接能源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自动抓取与实时交互,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关键能源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辅助管理人员做出精准监管决策;推动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多能互补等智慧能源与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协同发展,全面提升能源监管决策系统联动性与适配性;开发快速实时微电网协调控制系统和多元用户友好智能供需互动技术,提升微电网的“发储用”动态监测与智能推荐效率,提升用户个性化用电体验,优化多元供能协调能力。

(作者分别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工大基地研究员,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工大基地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双碳”目标下能源稳定与金融安全问题研究〈22&ZD12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