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江苏省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王晓燕 徐晓刚 周卫东:凝聚本土人才力量,赋能苏北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04-08     浏览次数:     来源:新华日报

江苏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在苏北,难点亦在苏北。要实现苏北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在苏北乡村人才振兴,而苏北乡村人才振兴的重点亦在实现苏北乡村本土人才的全面振兴。

本土人才是苏北乡村全面振兴最重要的生力军

乡土人才是苏北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人力资本,也是苏北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许多苏北乡村的本土人才,热爱乡村,长期扎根乡村,为家乡的振兴不懈努力。

用好本土人才,可以更好地激发苏北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苏北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苏北“原住民”那种对家乡变富变美的渴望。他们中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满怀抱负外出求学或务工,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现代化的意识也增强了。在与发达地区甚至是世界发达国家对比中,实现家乡现代化并能以家乡自豪的“乡土情结”可谓呼之欲出,他们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改变家乡的强烈愿望,将成为苏北乡村振兴不竭的内生动力。

用好本土人才,可以更好地发挥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降低苏北乡村振兴的人才成本。苏北乡土人才的比较优势,除了其自身存在的深厚乡土情怀这一内生动力外,更重要的是其对“乡土特色”的精准把握。苏北乡村千差万别,条件各异,有的濒临大海,有的平川沃野,有的身居岗峁,有的河湖交叉,既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禀赋,更蕴含着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归雁有巢,乡愁有根”,改革开放以来,苏北涌现出的一批扎根家乡、留在乡村的土生土长的“工匠”与“能人”,对这种独特优势最为了解, 他们大多利用乡土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乡村梦想。因此,把乡土社会这些懂经营、会管理且有一定创业基础的能人发掘出来,并给予政策的引导和扶持,鼓励其带动家乡农民一起致富,就能逐步实现“资源变资产”和山水田园变成“金山银山”的现代化乡村发展目标。拥有人才并使其发挥作用是要有成本的,与其费力高价引进外来人才,倒不如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如何挖掘、培养、用好苏北乡村本土人才及怎样最大限度地防止苏北乡村人才外流这些现实问题上,以减少苏北乡村人才资源的浪费和降低苏北乡村振兴的人才成本。

用好本土人才,可以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和提高苏北乡村振兴的效率。本土人才土生土长,对本地发展状况知根知底,对乡村经营之道耳濡目染,对村民乡众现状耳熟能详。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本土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病根症结、难点堵点更为了解,也更明白与理解父老乡亲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因而能够扬长避短轻松实现与乡亲们的有效沟通。他们发家致富的“经验之谈”,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也更令村邻乡亲接受和采纳。当苏北乡村民众都能以本乡本土的带头人为榜样,聚精会神谋振兴,一心一意现代化,那么,苏北乡村振兴就一定是指日可待了。

不畏挑战,助力苏北乡土人才队伍建设

江苏对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一直高度重视,把加快培养特色乡土人才作为加快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事项。苏北乡土人才队伍的迅速壮大,推进了苏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是,苏北乡村本土人才振兴仍面临着三大挑战。

一是乡土人才观念上的挑战。苏北乡村本土人才一般出身苏北乡村本地,是能够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乡村能人”。但现实中,一些组织人事部门和领导干部,甚至是乡村基层干部,往往片面地认为,乡土人才就是一些种养专业户;在人才的认定中,重学历轻能力,忽视技能型的实用人才,不能为乡土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村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或学一门专业技术,但绝大多数都渴望子女大学毕业或技术学成后能离开乡村,留在大城市或大单位工作。另外,也有一部分乡土人才发展观念狭窄,小富即安意识较浓,对所经营的项目如何做大做强缺乏长远谋划,不能、不敢、不愿增加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

二是乡土人才结构上的挑战。苏北乡村本土人才队伍中, 绝大多数人生于乡村、养于乡村、长于乡村、教于乡村,虽然熟悉乡村的一草一木,与乡村的生活和生产经营活动息息相连,但是由于缺乏较高层次的系统教育和专业培训,很难在当下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与时俱进。而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回乡人员,又多集中在公共服务领域,“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乡村人才严重短缺,更为突出的是,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牵引作用的乡村本土领军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将无法承载“十四五”苏北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重任。

三是乡土人才振兴环境机制上的挑战。与现代化大城市相比,苏北乡村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滞后,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并不理想。近年来,徐淮盐连宿每年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约13万名,但毕业后主动到乡村就业的不多,更令人遗憾的是,即使是农牧渔专业的毕业生,也会想方设法往大城市挤。即使来到乡镇基层,也多是任职于村官、教师、医生、农技几个岗位。长期以来,省乡土人才“三带两助”行动计划和政策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苏北不少地方,还较多流于形式,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还有较大距离,乡土人才培育开发的科学机制在苏北乡村尚未真正形成。

强化人才“引擎”推动苏北乡村全面振兴

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人才工作的系列指示精神,准确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提高乡土人才工作的政治站位,以切实推动苏北乡村全面振兴。

进一步完善乡村本土人才振兴的工作体系。乡土人才工作要由党委集中统一领导,乡村地方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充分激发社会力量活力,形成乡土人才工作的崭新格局。管才部门和用才主体以及苏北整个社会氛围中,都要从本土实际出发,分门别类建立本土人才库,实行待遇激励,借鉴事业单位专业人才的考评定级方式,让本土人才这类“土专家”享受到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待遇,在项目审批和贷款税费优惠等方面敢于为本土乡村人才开“绿灯”。

进一步健全乡村人才的管理与服务网络。要健全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实现人才工作全覆盖。当前,特别要在苏北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工作机构,配齐配强专兼职人才工作者,把乡土人才工作列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各村(居)要成立由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1名以上专兼职人才工作者,明确职能职责,落实推进措施,实现乡村人才工作全覆盖。要强化对本地乡土人才的服务意识,跟进掌握相关乡土人才思想动态和发挥作用情况,及时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进一步加大苏北乡村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苏北乡村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要着眼市场需求和乡村发展诉求,在课程设置、教师选聘、培训方式和时间安排等方面,与乡村本土人才在理论知识与实用技能等方面的实际需求精准对接,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高等院校、职教培训机构、创业孵化基地、基层党校和电教平台等单位的作用,采取“点菜下单”、线上线下、“半农(工)半读”、实训促学、结对帮带等多种形式,分门别类地培训乡村实用人才、乡村新型产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头人,更新和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

进一步处理好“两对关系”,切实破解苏北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难题。一是乡土人才与外来人才的关系。乡土人才更熟悉本土情况,更具有乡土情结;外来人才视野更为开阔,市场意识更强。乡土人才与外来人才各有短长,均为乡村振兴中宝贵的人才资源,二者只有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强大作用。二是处理好人才工作中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的关系。人才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交给市场,由市场来决定;在市场做不了或做不好的地方,政府应当积极介入,通过宏观政策引导,为市场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调节乡村振兴中乡村人才的取舍去留,以补充市场的缺失。只有将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的作用都充分到位地发挥好,才能真正破解苏北乡村振兴中人才供给不足的时代难题。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人才发展专项课题“江苏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编号21SRC-0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