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江苏省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加大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
发布时间:2017-08-15     浏览次数:     来源:

2017年8月14日       来源:金融时报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农业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配置资源,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既对金融业支持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本文立足于西安市的实际,分析当前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情况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西安市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形成了农商银行、村镇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合作金融以及保险等机构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目前西安农村地区建成金融网点558家,惠农服务站5600个,助农取款点与电商服务站“双站”融合网点169个,ATM1309台,POS机13312台,发放银行卡815.3万张,人均持卡1.9张,刷卡金额423.1亿元。
  (二)涉农信贷投放保持稳定增长。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西安市累计办理涉农金融机构再贴现61.4亿元,发放支农再贷款10.4亿元,在货币政策工具的撬动下,全市涉农贷款实现稳步增长,涉农贷款余额1971.6亿元,同比增长17.7%,较上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增量连续两年超过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三)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西安市积极推进“百家示范店”创建工作,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支持一批、做强一批”的原则,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一对一”的阶梯式、层次化、差别化金融服务。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全市纳入“四个一批”支持体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500余户,贷款余额4.2亿元,金融支持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动力源泉。
  (四)农村金融改革持续深化成效明显。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2015年底,西安市高陵区被确定为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之一。试点政策落地后,相继出台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产权交易融资担保公司,落实了风险防范基金和担保基金。截至2017年5月末,参与试点工作的金融机构增加至5家,新增“两权”抵押贷款5002万元,累计发放贷款15387万元。
  (五)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14年,高陵区被认定为人民银行总行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覆盖常住农村居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信息档案数据库,开发了农村信用信息评价管理系统,金融机构可以参照系统生成的信用评价结果,确定贷款额度和利率。以试点经验为蓝本,西安市建立了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并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形成了诚信示范效应。
  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机遇。一是农业生产要素集约化带来了规模化金融服务需求。西安市土地确权颁证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截至2016年末,共确权承包地341.3万亩,占应确权面积的96.8%,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农业生产要素的集约化,要求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贷款抵押品范围、提升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更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需求,这为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带来了新的空间。
  二是农业生产经营链条化促生了产业链金融服务需求。出现了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合作,公司、基地与农户联合生产,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联合生产经营,订单农业生产营销,农业生产与采购方无缝对接等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模式。随着产业链合作模式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常态,经营主体对信贷融资、支付结算、金融咨询等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三是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凸显了特色化金融服务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保障全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带动周边农民创业致富的主力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要求金融机构在信贷产品品种、贷款条件、贷款对象方面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在与农业经营主体合作过程中,金融机构有机会发现并培育优质客户,推动自身经营实现转型升级。
  四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生了功能型金融服务需求。西安市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尚处于深化调整阶段,但前景广阔。新型业态发展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功能型金融服务方案,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扶持政策与信贷资金有效对接,发挥政策对信贷支农资金的撬动作用,培育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旅游等一体化融合发展。  (二)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挑战。一是农村地区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各涉农区县均成立了村镇银行,但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6年末,西安市村镇银行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只有52937万元、47313万元,网点覆盖、产品种类、基础设施、系统开发、服务质量等方面也还比较薄弱,在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发挥的作用还较为有限。除此之外,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小额贷款公司受群众认可程度较低、覆盖范围较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尚不能有效满足“三农”融资需求。
  二是农村地区投融资结构还不够合理。一方面,直接融资的成本相对较高,由于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覆盖考虑,发放农业贷款利率普遍高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使用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涉农企业较少,县域农产品期货交易、股权交易等服务机构还处于空白,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农产品期权等新型业务匮乏,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风投基金、PPP项目等新型投融资平台建设滞后,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和资本市场尚未形成。
  三是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供给仍显单一。农村金融产品供给、经营网点覆盖、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与城区相比还存在差距,信贷品种仍以小额信用贷款、联保和担保贷款为主,金额较小、期限较短,与新型经营主体的集约化经营所产生的信贷需求不相匹配。非试点地区的抵押物不足难题依然存在,调查显示,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选择依次为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81%的龙头企业认为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合格的抵质押物品。
  四是农业风险分担机制不够完善。截至目前,全市有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12个,每年为农户提供的风险保障超过30亿元。但总体上看,农村地区的保险业发展依然较为滞后,农户的投保意识不强,农业保险的覆盖率较低。同时,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机制建设刚刚起步,各区县政策性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一般在5000万元以下,风险分担和资本撬动作用发挥有限。
  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
  (一)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通过增加金融供给满足农业生产资金需求。以夯实农业产能和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各环节资金需求为着力点,进一步构建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的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引领作用,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农业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的信贷投放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建立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持续模式,进一步增设网点,落实三农信贷中心,确保涉农贷款逐年增加。继续促进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稳健发展,促进优势互补的竞争格局形成。发展农村互助金融、合作金融,组建农业租赁金融公司,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多元信贷服务。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培育农村社区金融组织,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
  (二)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通过改善农业投融资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结构。建立适应农村供给侧改革需要、供求平衡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提升直接融资占比,培育完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要素市场体系。盘活农村各类要素,促进农地、林地、房屋等资源要素市场化,完善农村产权评估、定价和交易平台,实现农村产权有效流转。探索建立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减少农产品销售中间环节,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动涉农企业债券融资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直接融资产品,推进涉农中小企业发行私募债券;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上市或挂牌;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变革。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引导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投向,重点支持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农业供给体系。深入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加快农村产权尤其是房屋所有权的确权颁证进度,补充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培育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收储中心建立,完善试点工作框架并提炼可供推广的成熟模式,破解农村贷款抵押物不足难题。根据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特点,探索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政府、龙头企业、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和农户多方参与的农业信贷模式,通过开展多种担保合作,提高农户的信贷资质和额度;根据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特征,优化授信管理流程,合理调整贷款期限、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完善惠农服务站功能,推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支付工具在农村金融领域应用。
  (四)完善农村保险体系建设,通过扩大农村保险覆盖面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积极发展涉农保险业务,拓宽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政府主导推动政策性涉农保险机构的培育,通过建立政策性“三农”保险、融资担保机构,分散和转移农业贷款风险,同时引导商业保险机构积极跟进,形成政策保险+商业保险互为补充的格局。完善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在适当提高种植业保险品种赔付率的基础上,由政府主导建立政策性风险准备金,并整合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多方资源,探索形成农业巨灾风险分摊机制。  (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持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外部环境。总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验区经验,探索以农户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以信用档案建设和信用评价为基础,以信用文化为保障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依法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化解金融纠纷,加大金融债权案件审理与执行力度,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进一步普及农村金融知识,深入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基层群众的金融素质,为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系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业管理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