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十八届五中全会曾提出扶贫目标,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而从相关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现今,从扶贫到脱贫只有一步之遥,如何走好这一步十分关键。为此,中国经济时报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就如何让精准扶贫走完最后一公里进行多方位解读。
加强扶贫人才队伍建设是脱贫攻坚的关键
中国经济时报:在扶贫政策方面,你认为,如何让精准扶贫走完最后一公里?
杜晓山:我认为,中央和省委政府的各种政策措施要落到实处,才能让精准扶贫走完最后一公里。
打赢这场扶贫脱贫攻坚战,基层是主战场,人才队伍是关键,选派第一书记和组建扶贫工作队驻村工作是推进扶贫攻坚、夯实基层发展基础的有效机制。第一书记德才素质选得准不准、下不下得去、干得好不好,扶贫工作队的水平及对农村贫困问题是否了解、工作状态如何,直接关系贫困地区群众的“获得感”和扶贫攻坚战的进度。
贫困村“穷根子”久拔不掉、党的惠民政策落实不到田间地头,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是其中一大主要原因。各级领导和驻村工作队自身水平以及抓村班子、带队伍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拉资金、跑项目。把散乱的班子“拢”起来、整顿好,把“堡垒”的战斗力激出来,才能为帮包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此外,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奋战在扶贫前线,后方也应做好保障。应完善评价考核制度、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干劲热情,使他们在扶贫攻坚战中有新的成长、大的作为。
同时,地方也应利用好“摘帽不摘政策”的缓冲期,全面梳理当地的各项扶贫脱贫工作状况,总结经验教训;对扶贫脱贫工作仍然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以及脱贫成效仍不够坚实的部分下力气予以补充或加固,从治表到治本,力争达到可持续的脱贫。
完善内源扶贫机制让“输血”变“造血”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地方而言,可采取哪些措施让扶贫由“输血”变“造血”?
杜晓山: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完善内源扶贫机制。建立贫困人群参与机制,包括贫困群体参与机制完善的决策、实施和监测,还包括建立以贫困人群为主体的制度化组织,实现自发的主体参与。
把贫困村、贫困户的内源发展动力建立起来,这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贫困村、贫困户外部的资源、信息、技术,特别是人才资源,和贫困村、贫困户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能力建设是贫困村和贫困群体内源发展的人力资本保障,也是内源发展的核心要义。
扶贫先扶“志”和“智”,治贫先治愚。注意教育和培训扶贫脱贫,教育培训要注意健康人格和知识能力的提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才能变“输血”为“造血”。唯有发动农民参与、重建乡村组织、倡导产业先行和制定差异化救济预案,精准扶贫的推行才有意义,贫困者的脱贫才有希望。
创新金融模式让扶贫更为精准有效
中国经济时报:在金融扶贫领域,可以尝试哪些创新方式让扶贫更为精准有效?
杜晓山:扶贫资金分为不同来源、渠道和用途(有偿和无偿),应统筹兼顾,合法合理并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地使用。更精准更有效是指不管用何种模式扶贫,都能让扶贫资金使真正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获益或获益最多。
因此,要简化资金拨付流程,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扩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奖代补规模,将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引入竞争机制,以扶贫成效作为资金分配导向。
同时,加强资金监管、强化地方责任。省、市两级政府主要负责资金和项目监管,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扶贫项目,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资金审计结果落实情况的监督,管好用好资金。坚持和完善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充分发挥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作用,加大违纪违法行为惩处力度。
此外,还要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需要更好地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更有效率的营运方式和管理手段,来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
同时,社会创新推动精准扶贫也表现出开放、分散、自下而上的特点,这要求扶贫主体领会互联网思维、善用互联网手段,积极打造扶贫开发的“社会创新”互联网支持平台和服务管理支持平台。通过互联网连接,让社会扶贫资源与村庄有效对接,在彰显社会企业解决社会问题的智慧与效益的同时,助推贫困地区的发展。
另外,中央有关部门除出台金融扶贫的各项措施外,还需从法规政策上鼓励公益性制度主义(以扶贫为目的,市场化运作,机构自身保本微利和可持续扶贫)的小额信贷组织的发展和鼓励支持贫困村资金互助项目和组织的发展。
从七方面推进扶贫体制机制创新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来,各类扶贫新模式不断涌现,未来要如何推进扶贫的体制和机制创新?
杜晓山:扶贫的体制创新应注意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间纵向,以及各级政府扶贫相关的各部门间横向的沟通协调,步调一致、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同时,还应注意协调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各自和整合的力量与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
而在扶贫的机制创新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七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完善贫困县的考核机制和完善贫困县退出机制,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重点县考核主要指标。完善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建立扶贫开发效果评估体系。
第二,完善精准扶贫的机制。脱贫要做到“六个精准”和“七个一批”。“六个精准”是指对象确定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七个一批”是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
第三,完善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使用的机制。
第四,完善金融服务的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五,完善内源扶贫机制。完善贫困群体参与决策、实施和监测的机制,还包括建立以贫困人群为主体的制度化组织,实现自发到自觉的主体参与机制。
第六,完善社会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制度。
第七,完善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机制。要从项目、政策等各方面都实现结合,并有一个监督的机制、协调的机制和政策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