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6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户改本质是要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的问题,核心是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财力均等化。户籍改革关键是要把握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统筹财政支出预算安排,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好强力保障。
焦点直击
本报记者王晶晶刘晓同
近日,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明确北京将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意见》中提到要稳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推动各区均衡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的明确要求,此次户改又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明确要求。通过取消农业户口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哪些必要性?取消农业户口对农民有哪些影响?农民在此方面有哪些顾虑?如何打消其顾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走进农村采访了相关村民,并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喻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户改本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应该说是朝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社会保障迈出的重要一步。”李国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政府执政能力和国家财力的提升,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的问题显得十分迫切,并且意义重大。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变农业户口为居民户口,一是要解决公民享受权利时身份性质的平等,二是要使居民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趋向均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喻东表示,过去以农业或某种行业来界定公民身份的情况已经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现在户籍制度改革把重点放在了常住人口的概念上,这是一个进步。他谈到,户籍改革有两重意义,一是登记制度,二是户籍关联制度。如果户籍改革仅是户籍登记方式的变化或者名称的变化,没有实质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不管叫什么名称意义都不大。户口登记制度的核心是既要服务也要管理,而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户籍制度改革的真正意义。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
“我们每人每年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110元,在大病住院时可以享受一部分费用报销。”一位在京打工的河北农村村民向本报记者谈到,在教育方面,由于户籍原因,他的孙子可能还是要回到河北老家读中学。
“城乡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大,对于农村而言仅仅是实现了覆盖,保障水平还特别低。在农村和城市的教育问题上,存在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学校设施陈旧、缺乏公职教师等诸多问题。教育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具有很大影响,而良好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市,进城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也很突出。”李国祥表示,不只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养老、医疗卫生、就业等方面城乡水平差距都很大。因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大势所趋,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喻东同样认为城乡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过去在医疗、教育方面公共投入存在很大缺陷,按照城乡和人群进行差别化的服务供给,造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先天区隔,公共资源分摊到个人身上就有很大差距,在硬件设施、人员配备、运行经费等方面更是无法做到相同。”
但是喻东表示,这些年,我们国家对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是越来越清晰的,城乡无论是医疗还是养老保险的逐渐融合均衡,都是一个大的趋势,其背后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力支持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所在
“农村和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所以当前要做的就是补差。”喻东表示,通过户口登记制度的调整,未来在基本公共服务的布局、规划、标准方面都要有配套改革跟进,比如在城镇化过程中实行“低门槛、阶梯式”服务,消除以往高门槛带来的公共服务差别。我国行政区域面积大,各个地方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可以允许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从居民权利角度来看,应该通过一系列制度调整来缩小差距,核心是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财力均等化,按照人均标准、结合当地物价,使大家最终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在一致的水平上。
李国祥表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要在制度上取消身份差别,然后财力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李国祥说,“虽然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但是我们国家农业人口基数大,如果把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标准放低,那么政府财政压力就小很多,现在取消农业户口,关键是要把握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统筹财政支出预算安排,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好强力保障。”除此之外,还要解决好先前一部分放弃农业户口转入城市的人群的遗留问题,做好服务登记管理。
循序渐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觉得取消农业户口是件不可行的事情,城市社保缴纳标准高,取消农业户口之后我们需要缴纳更多的社会保障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一位农户表达了他的顾虑。
对此,李国祥表示,很多人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统一实行居民户口后所有的公共服务标准都完全一样,而实际情况是我国社会保障的缴纳分三个部分,“由基本账户、集体账户和个人账户三部分来保障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基本账户由政府公共财政保障,属于阳光财政,必须做到人人平等,而个人账户则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标准。我们所理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公共财政给予的那部分是均等的,在公共财政负担范围之外需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底线标准和不同档次。”
“改革是大势所趋,居民需更新观念、取消顾虑,户籍制度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考虑到当地条件循序渐进进行改革。”对于农户的担忧,李国祥表示,各地方需结合实际,不给农户加过度的负担,甚至考虑到困难家庭给予补贴。
喻东认为,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实现的目标。不管是医疗、教育,还是相应的财力均等化、规划布局,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一目标实现可能会需要很长时间,就像我国现在的户籍登记制度改革一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仍应肯定,现在迈出的一步具有指向标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