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5日 来源:金融时报
农村支付服务是农村金融服务乃至农村经济的基础,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当前支付结算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深入到县、乡镇一级,乡镇、村一级的支付结算体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无法摆脱农村金融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双重约束,不利于农村支付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新农村建设。笔者从农村支付服务体制发育程度出发,探寻优化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有效途径,以加快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为“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现代化的金融服务。
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现状
从现实情况看,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一些约束,影响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体系运行效率。以河南省漯河市为例,目前漯河市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从支付系统看,各农村金融机构县级机构都接入其行内综合业务系统,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乡镇以上的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县级机构已全部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从支付工具看,当前面向农村提供的支付结算服务包括汇兑、汇票、现金支票、转账支票、银行卡等。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对支付结算服务的要求也不断变化,现阶段的支付结算服务难以满足新的多样性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支付结算品种单一。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部门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以银行卡和汇兑为主,支付结算服务种类单调,缺少服务品种创新。在漯河市县以下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虽然点多面广,但农村信用社网络覆盖面小,银行卡发行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邮政储蓄银行主要以现金业务为主,单一性的支付结算工具无法适应农村支付结算需求。二是支付结算服务功能的局限性。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网点主要分布在县城,网点资源无法为农民提供支付结算服务。邮政储蓄银行支付结算服务限于“绿卡”和个人结算的通存通兑及代发工资等中间业务。农村信用社虽已开通综合业务系统,但大多数农村网点并未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其作用难以得到发挥。此外,银行卡之间不能完全实现跨行转账,银行卡支付主要以存、取现为主,制约了资金汇划效率,也造成了信用卡资源的浪费。三是支付结算服务基础设施的滞后。目前乡镇金融机构网点的电子化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乡镇农村信用社,其电子化设备、网络设施缺乏,难以适应支付结算电子化快速发展形势。在实际工作中,受制于人员素质和电算化水平,农村信用社对新型支付结算业务的推广较少。
制约农村支付结算服务发展的原因
(一)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制约了支付工具的普及。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和农民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的普及,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才有更多的机会考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村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当前农村经济依然是基础薄弱、面临问题多。从调查情况看,漯河市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第一产业年均增速低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年均增速,农民收入水平增长较慢,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漯河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效益偏低,农民收入仍以传统农业收入为主,其中近70%来自农业,同时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其对金融产品的接受能力弱,再加上偏远农村通信条件差,网络不畅通,致使农村的支付服务体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制约了支付结算服务的延伸。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导致支付结算缺乏必要的组织体系保证。目前,只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设立营业网点,而且大部分设在经济相对发达的镇政府驻地,设在村庄的网点基本没有。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减少和网点布局失衡必然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边缘化,农民实际得到的支付结算服务很少,质量不高。
(三)农村居民薄弱的金融意识和传统习惯制约了支付工具推广。农村金融宣传工作滞后,农村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意识、金融风险意识比较薄弱,普通老百姓个人结算偏好使用现金,转账结算的需求不足。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支付手段的推广。农村地区现金的使用有其客观性:一是现金使用在面对面低价值支付中有其固有的优势,例如现金交易简捷、安全,不存在付款人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二是农贸交易金额一般较小,交易主体不存在使用非现金工具的动力。因此,整体来说农村地区转账需求较少,制约了高效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运用和推广。
完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的硬件投入。一是加大力度支持银行卡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银联信息处理系统, 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银行卡信息处理系统,全面实现银行卡之间实时转账,方便持卡人的资金结算。二是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推进农村地区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加大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营销力度,积极支持农村地区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三是积极鼓励增加ATM和POS机具的布放,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村镇安装ATM、POS机具等支付结算工具。依托农村地区的互联网,积极开发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服务产品,以推广各类支付结算业务。
(二)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支付结算体系。一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村信用状况和农村的生活习惯、农民的意愿,加速开发和使用适应农村支付结算需要的支付结算工具。对城乡金融机构已经推广和使用而农村金融机构没有推广和使用的支付结算工具,金融机构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丰富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的品种。二是建立以现代支付系统为核心,以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内部支付系统为基础,以网上银行、银行卡、电子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帮助乡镇农村信用社普及和应用现代支付系统。三是在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广和运用支票影像系统,实现乡镇金融机构之间、乡镇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即时清算,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三)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和宣传。要加强对边远农村和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结算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侧重对支付结算工具和结算手段常识的具体指导,切实让广大农民了解和掌握金融产品和支付结算业务的用途和益处,亲身体会到创新金融产品和支付结算业务给广大农村和农民带来的极大便利。
(四)提高结算人员素质,增强结算服务意识。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努力提升支付结算服务水平。通过采取免费试用支付系统业务、制定城乡有别的支付结算收费标准等措施,积极鼓励农村企业和农民应用现代支付系统,减少现金使用。同时,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要结合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形势与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轮训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一线人员对金融业务知识的宣传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产品功能的介绍,必须更注重对使用支付结算工具和结算手段的常识及现实意义进行介绍宣传,提高农村中小企业、农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知度和接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