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9日 来源:金融时报
这是福建莆田金钟镇一个偏远的乡村。笔者开车走山路弯弯绕绕半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放眼山头,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清澈的山泉水缓缓流淌。当地农行的同志和我们说,农行曾经撤出过这个乡村,但为了担负的社会责任,又选择重新回到了这里。
正如笔者所见,当前农村面临的不仅是经济问题,更主要的是人口结构危机。在这里,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村子长期空心化,土地撂荒,老人和小孩成为村子的留守居民,村级组织涣散,经济凋敝。这种状况,遑论农村经济发展呢?
对农村这种资源的浪费,笔者非常痛心。但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工业化、城镇化使农村的生产要素进城,是许多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历史普遍现象。资源要素配置偏离扼杀了农村经济的活力,“分田到户”在解决农民的温饱之后,经济贡献值就在逐步衰减,失去了对农民的吸引力。个别的年轻农民,宁愿远离亲人在外打工,也不愿回乡种地,骨子里是他们对城市的向往。
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这又是规律使然。当社会的一切都以经济价值作为衡量标准时,当然是什么挣钱干什么,种地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挣不了多少钱,打工比种地强,所以人们宁愿选择背井离乡,也要去大城市吃苦。单户种地本身已经没有过高的剩余价值,荒芜也就成了农民的选择。
农村正在无序化,一边是对城市的憧憬,一边是故土难离。农民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年老后的返乡,医保、养老,婚姻、家庭、伦理,还有各种发展问题。农民进城打工留给城里的“剩余价值”巨大,但他们很少能留在城里,这又是一个不平等交换。一位年过六旬的大妈对笔者说,如今儿子外出挣钱,她在村里带孙子,家里的两层小洋楼就是用儿子打工的钱盖的,等儿子老了,也回村里带他的孙子。如此代际相传,看起来好像终究未离故土,但似乎黑土地并不再支撑他们生活的希望。
其实,现在的农村,是拿着金饭碗在讨饭,大量的资源闲置,大量的财富无法变现。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重新把农民组织起来。运用经济手段,让农民觉得家乡可以生活得更好。那样,谁还愿意“少小离家老大回”呢?选择权在农民,地方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是构筑农民选择的平台。有条件的农民让他进城,愿意留下来的让他们新生。愿意下乡的城里人尽可能让他们来;第二步应该是建立各种合作社、各种经济组织,将农民手中的资源向专业人士手中集中,向涉农企业集中,解决规模化的问题,解决找不到经济出路的问题,解决没有产业支柱的问题,使农民归属到经济组织之中。
农村的发展,既需要社会组织,也需要经济组织。需要将分散的农户资源整合起来,并与城市资本结合在一起,让农村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可以市场化变现,这样,农村产业化就有了基础。而农村金融要发展,首先,要解决农村经济空心化的问题。农民不种地,农民不愿意做产业化,那就让专业的组织来做,通过资本运作,引进资金,引进人才,通过资本的力量改变农村的现状。
其次,农村宅基地、农民住房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终极目标一定是农村各种资源要素的自由变现。对农民来说,这就是土地资本,凭此入股,可以坐收其成,用之变现,可以拿到资金。农民从土地解放,于国家和政府而言则是盘活了资源,这是多赢的格局。农村建立起产权自由流动的市场,有了完善的产权交易登记体系,就有了搞活农村经济的基础,农村金融也就有了开展各项信贷产品创新的基础。
农村金融支持的主体应该是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可以完成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资料、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农机具到农村社会体系建设包括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全面支持,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农民个体的金融支持是住房、购车、消费贷款等领域,主要是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包括婚嫁和子女入学,也包括对自主创业的支持。农村金融市场是比城市更加活跃的市场,农民有土地、有房屋、有林业产权,还有农村经济组织的股权,他们理应得到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
毋庸置疑,农村的金融创新将更加广阔。金融机构的乡镇网点,应该是多平台的金融超市。涉农金融机构包括邮储银行、农行抑或农商银行,不仅是银行业务的通存通兑,也应该是所有金融业务的互联互通,银行、证券、保险、各种互联网金融载体包括电商业务都可以一站式办理。在农村市场,合作的意义远远超越竞争。
农村存在的意义,还在于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存在的,这也是文明的多样性。农业不仅能给人们提供一日三餐,还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城里人向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风光;乡下人人憧憬着高楼大厦,期盼“灯火阑珊”的意境。随着互联网的搭建,城市和农村已经没有了时空距离,很多行业可以弃城入乡,实现产业转移,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享受到优质空气、环境等城里没有的优势,而乡下将来会逐步成为高品质的组织和高品质的人群聚集地。农村金融的未来,则是城乡结合、产业互通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