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江苏省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高标准农田改造尚需规模经营提升
发布时间:2016-05-13     浏览次数:     来源:

2016年5月13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李成刚

  进入21世纪,连续10多个中央1号文件都要求把节水灌溉作为高标准农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和不断加大投入的情况下,中国节水灌溉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

  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下称《纲要》)也明确要求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虽然目前现状与《纲要》要求的2020年目标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毫无疑问,对因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等因素而导致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瓶颈的解决之道,是尽快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实现节水灌溉、农田道路硬化、农田防护林、农机具配套等农业生产设施提升。尤其是对西部干旱地区而言,以节水灌溉为主要内容的高标准农田的改造,不但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举措,还对西部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事实上,在中央政策的推动下,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等西部地区的节水灌溉改造进展十分迅速,成效也非常明显。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宁夏等地调查发现,节水灌溉改造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力提升和生产方式改变都有较大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节水灌溉改造的推进,尚需以农业规模经营为前提,规模经营做得好的地方,节水灌溉的改造就更加容易一些。再如,国家政策的补偿和改造标准尚需进一步统一,部门之间对高标准农田改造的标准还需要有效协调。

  微灌优点

  目前,节水灌溉的措施主要有三种:喷灌、微灌和可再生能源节水灌溉。记者在调查地区看到的主要是采用微灌技术,尤其是膜下滴灌推广较为普及。

  中国膜下滴灌技术最早出现在新疆兵团石河子垦区。1996年,农八师水利局等部门的水利工作者,在1.7平方公顷弃耕的次生盐碱地上进行了棉花膜下滴灌实验并取得成功。在全疆的示范及指导下,膜下滴灌技术在全国推广。2010年年初,国家农业部农垦局在河北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安排总面积为15.88平方公顷的滴灌实验示范区,施行全国大范围公益性科研推广项目。在作物种类方面,不仅棉花、玉米、番茄、大豆、甜瓜、马铃薯、辣椒等作物应用该技术,甚至水稻都开始应用膜下滴灌技术。

  本报记者在宁夏农垦局玉泉营农场东大滩项目区看到, 50平方公顷耕地,全部种植着酿酒葡萄,自2010 年实施滴灌技术,此前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1,灌溉定额一般在9000立方米/平方公顷。实施滴灌技术后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95,灌溉量为4500立方米/平方公顷,比沟灌减少48%,每公顷节省水费519 元;平均施肥投入费用下降2532 元/平方公顷,可省工50%以上;葡萄平均产量8833.5公斤/平方公顷;滴灌条件下酿酒葡萄糖度比沟灌的提高3°—5°,且市场价格也提高0.4元—0.8元/公斤。综合节省成本投入达到667.7元/ 平方公顷,每公顷增加产出效益29130元。

  在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刚完成改造的2.1万亩高标准农田种植着洋葱、玉米等作物,无膜滴灌的小麦绿油油一片。阿拉善盟财政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副主任王海涛对本报记者说:“温都尔勒图高标准农田改造从2014年开始,计划完成8万亩农田的改造。去年搞了高标准农田7200亩,综合开发存量资金高标准土地治理膜下滴灌项目合计总投资1075万元,其中主要资金来自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财政。”

  膜下滴灌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国发展空间广阔而且日益迅速。膜下滴灌技术是将滴灌技术与覆膜种植相结合,将加压的水经过过滤设施滤“清”后,和水溶性肥料充分融合,形成肥水溶液,进入输水干管—支管—毛管,再由毛管上的滴水器一滴一滴地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区,供根系吸收。

  膜下滴灌的优点,一是高效节水。温都尔勒图滴灌技术推广人王兴成通过示范田种植,得出的数据是每亩节水30%。他种植的小麦无膜滴灌省去了冬灌每亩120立方米的灌溉用水(每亩一般用水约700/立方米)。以温都尔勒图2.1万亩改造后的农田为例,原灌溉用水为每年430万立方米,改造项目实施后,年灌溉用水量为215万立方米,项目区水费为0.33元/立方米,现状年灌溉用水量总费用由141.9万元减为规划后的70.95万元,节省了一半,减轻了农民负担。

  实际上,膜下滴灌滴水量很少,且能够使土壤中有限的水分循环于土壤与地膜之间,减少作物的棵间蒸发,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一些地方膜下滴灌的平均用水量只有传统灌溉用水量的12%,喷灌用水量的50%,露地滴灌用水量的70%。

  二是节省肥料。使用易溶肥料随水滴到作物根系土壤中,避免肥料的流失、渗漏和挥发,使肥料利用率大大提高。

  三是有效驱盐、抑盐。由于膜下滴灌水滴入土壤表层,在湿润体范围内土壤中的盐分随水逐渐消散,可以淋洗作物的主要根系,起到驱盐的目的;又因覆膜减少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从而防止了地下水盐分上移,有效地阻止了土壤蒸发水分后的返盐现象。

  四是增产效果明显。阿拉善左旗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节水灌溉有效提高了生产能力,据统计,每亩玉米生产能力提高50公斤,增产效果明显。

  五是省工。阿左旗农民卜兆胜种植土地383亩,由于膜下滴灌直接滴到作物根系且水量较小,所以杂草较少,减少了许多除草投工;滴水灌溉土壤不板结,减少了锄地次数;肥料随水滴入土壤,也不必人工到田中施肥;膜下滴灌实行自动控制,大大降低田间灌水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灌水施肥,4个小时一组,到时候过来扳一下水管开关就行,省出时间可以干其他的事情,轻松了不少。”卜兆胜对本报记者说。

  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微灌节水发展迅速,但也逐渐显现出许多问题。

  一是微灌设备方面,低端产品居多,中、高端产品较少,新产品研发进展迟缓。低端微灌设备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不足的市场现状亟待改变。其主要表现为产品性能和质量有待提高。微灌灌水器是微灌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目前,国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性能优异的灌水器不多,缺少自主创新品牌。普遍存在灌水器产品质量不稳定,使用寿命短等问题。再如离心式过滤器等,通用性和耐用性较差。在温都尔勒图一家农户的水泵房,过滤后流出的水中夹杂着细沙,农业服务中心裴锋对记者说,“这样的状态,过滤器用不到一年,破损太厉害了。”“如果换了政府还给换吗?”记者问。裴锋说:“那只能农户自己更换了。”

  二是环境污染问题。出于机械化铺设及经济性目的,滴灌带越来越薄,使用寿命只有1季或2季。温都尔勒图节水灌溉农田改造中,滴灌带每亩投入70元,但这个价格需要约定当季回收,农户拿着用过的滴灌,以70元的价格换取下季所用,如果直接购买需要140多元。但当前问题是,如何回收旧滴灌带还没有好的方法,一些使用后碎裂的滴管带回收起来比较费力。同时,铺膜和碎裂的滴灌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已是老生常谈,一直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细碎的塑料膜混杂在田地里,积累起来对农田的污染不容忽视。在温都尔勒图,农户收割的秸秆中,间或夹杂着塑料膜,一位农户说,他家养的羊,因为饲料中无法清除塑料膜碎片,羊吃了肠中凝结的都是黑色的塑料块,很难消化。

  三是规模经营问题。节水灌溉一般以25亩为一组滴灌管道,对一些零碎土地,因为不同农户种植作物不一样,用水量、施肥均不同,因此在节水灌溉的农田改造上就会遇到许多阻力,农户的积极性不高。在温都尔勒图,因为农户土地耕种面积大,所以农户对高标准农田改造的接受性就较强,在阿左旗的另一片绿洲巴润别立镇,因为户均土地面积小,高标准农田的改造就进行不畅。因此,只有通过土地流转或托管等方式,提高规模经营水平,高标准农田的改造进程才会更加顺畅。

  四是推动节水灌溉,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需要政府做好服务。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财政、水务、国土、发改委等部门都在推进高标准农田的改造,来自不同渠道的国家项目资金都投向这一目标,虽然有力地推动了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但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农田改造补助款的数额、配置的农机具等都各不相同,以温都尔勒图为例,财政部门为农户提供的是铺膜机,而水务部门则提供的是变频柜。巴润霍德嘎查主任曹格德力格说:“都是好东西,但使用方向不一样,铺膜机农户用起来最直接,能省不少劳力,所以两家一比就有了意见。”

  坚持投入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国家在农业节水灌溉方面的投入相当大,自1996年以来,国家投入国债资金以及带动的地方投入达到几十亿元,累计建成各类节水灌溉示范工程1000多处,国家从“九五”开始相继启动了“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高效用水科技产业示范工程”等重大科研项目,这样的力度对发展中国节水农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仍需坚持以远高于节水灌溉技术成本支出的补贴标准补偿农户。一方面,节水灌溉技术作为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必将使得农户面临较之传统技术更高的生产与经营风险,因而补贴政策不仅要补偿技术、改造成本,还要对因采纳新技术而产生的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并给予补偿。另一方面,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必将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而农户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向下游转移新增成本的能力较弱,需要政府度量农户在技术变迁过程中的成本变化和福利损失并予以扶持。

  在坚持扩大投入的同时,还应建议政府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引导多种金融方式支持节水农业发展;建立节水灌溉行业准入制度,规范节水灌溉设备供给行为;通过政策宣传和引导、技术示范和培训,提高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与实施意愿;健全农户权益保障机制,制定合理、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