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江苏省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离开农村繁荣,城镇化难言成功
发布时间:2016-03-18     浏览次数:     来源:

2016年3月8日      来源:新华日报

 

  今年春节,各类“返乡见闻”刷屏了。这个词本身就折射了中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作者一般生活在城市,春节回到自己或者亲友的家乡,发帖、写文,描述自己眼中的农村,在网上、社会上引发各方反响,辩论热烈。这些热议、争论背后,蕴藏着哪些城镇化课题?

  大力改变城乡差距,

  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热点话题1 上海女青年去江西农村男友家探亲逃跑假新闻事件】

  主持人:这是一桩伪事件,却并非完全是个伪命题,否则不会形成那么大的舆论效应,话题扣住了城乡通婚的敏感点:城乡差距。在消弭城乡差距方面,我们还有哪些文章可做?

  蔡昉:照我看,这件事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伪命题,但依然还有意义的一点是,我们城乡差距确实存在。要强调的是,城乡收入差距的确在缩小,2009年之后,在统计上都是缩小的趋势。当然,问题还是很多。总的来说,农村收入低于城市,而且农村的贫困率高于城市,我们还有6000多万的农村贫困人口。因此,这个命题在一定意义上是有价值的,就是说,我们在“十三五”时期,也就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要下大力气,改变城乡收入差距。

  主持人:姚书记,您是否有把握,淮安农村考出去的小伙子,不会吓跑上海女朋友?

  姚晓东:这样的事情我觉得在淮安不会发生,淮安考出去的小伙子,还是很有魅力、很有实力的。淮安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据统计,以前淮安每年走出去的高校毕业生远远高于留在和来到淮安的高校毕业生,这是逆差。但近几年来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每年留在和来到淮安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已经多于走出去的,已经是顺差了。淮安有名扬天下的“淮扬菜”,文化包容,人情亲和,生态优良,外地姑娘肯定会喜欢淮安的。

  离开了农村的繁荣,

  不会有新型城镇化的成功

  【热点话题2 春节期间,不少知识分子从较学术角度撰写了回乡见闻,描述农村衰败、空心化现象,老弱病残留守,淳朴民风不再等等,激起网络正反两派辩论】

  主持人:这些见闻是否暴露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能全面反映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农村的变化吗?

  蔡昉:这一类报道,或许有一些以偏概全,也有一些可能过度悲观解读,但还是有真实度的。为什么呢?中国处在高速发展时期,高速经济增长同时带来结构的调整,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农业农村的比重相对下降,这是一个铁律,必然要发生的,不是坏事。但是,劳动力大规模向外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最有生产力的人先走了,相对生产力弱一些的留在了农村,就造成了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不像过去那么繁荣了。第二,务农的人技能下降了,素质下降了。第三,带来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象。

  所以说,新型城镇化同时也必须是城乡的一体化,离开了农村的繁荣不可能有新型城镇化的成功。国家在“十三五”期间要显著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现在的城镇化率为55%,但统计的是常住人口,要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意味着让农民工成为城市有户籍的居民,可以把家庭带到城市来。虽然农村人还是减少的,但留下的是完整而非破碎的家庭。那时候彻底转移的人口才愿意把他的土地流转出去,留下的农民就可以扩大经营规模,真正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才能建立。

  姚晓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上是积极进步的变化,以淮安为例,“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去年农村居民收入达到13210元、是“十一五”末的1.8倍,57万年收入4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按照江苏省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淮安2014年全市以市为单位、并且每个县都达到了江苏省定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要求,去年我们人均GDP已经超过了9000美元,农民收入逐年提高,而且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淮安农民人均收入去年是13210元,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2.13:1。

  蔡昉:这个数据从全国来看还是比较好的。

  让城里人农村人,

  共享公共服务普照之光

  【热点话题3 “农村剩男现象”——农村30岁以上男性未婚率始终高于城市,45-49岁铁杆剩男,城市为1.97%,农村为4.29%】

  主持人:婚姻现状背后折射的是深层次社会问题。假如城市的电影院、医院、学校、社保能够向农村延伸,农村剩男现象会不会减少?

  蔡昉:城市和农村在公共服务上自然有差距。但是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会有特定的阶段性现象。现在农村青年的流动性非常强,在通婚中,户籍问题对男孩约束性比较强,对女孩的阻碍小些。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根本上,我们要急于推进的是户籍制度改革。在乡、村这两级,人口相对密度已经很小了,建很多公共服务设施可能利用率不高。户籍制度改革,可以让农民变为市民去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普照之光。所以,户籍制度改革让一部分家庭彻底转移到城市,成为城市的真正市民,才是更根本的出路。

  姚晓东:无论是城镇化推进,还是新农村建设,都需要设置一个合理的公共服务半径。从城镇来讲,淮安鼓励农民进城,并积极推进农民进城后与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从农村来讲,要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同质化。淮安目前有1500多个村庄,我们将布局建设1000个左右的重点村庄,加快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在这一过程中,不搞“一刀切”,每个乡镇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保留和提升一批丘陵山庄、平原村落、湖畔人家。

  主持人:怎样让农民就近就业、就近转化为市民?

  姚晓东:首先是要有活干,让农民就近就业,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消除家人“留守之痛”。淮安有90万劳力在外务工,去年一下子回来了13.6万人,占了外出务工人员的15%,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变化。另一个是要有保障。要全面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的整体设计和有机衔接,突破城乡居民身份界限和制度壁垒,努力实现城乡社保同质化,为在农村生活和就近就业者卸下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