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4日 作者:谢晶晶 来源:农民日报
去年末,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这表明,三产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司长吴晓对《意见》进行了解读。他认为,第一,推进产业融合的重点,是打破产业的界限,形成农业和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第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也就是促进农民增收;第三,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路径,是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模式引入农业,用现代理念来引导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竞争力;第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市场导向,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政策的引导、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业虽然具有一定基础,但比较薄弱,农业生产组织经营化程度较低,农业发展方式较粗放,对农民增收致富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业生态环境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三产融合,形成“农产品(000061,股吧)种植——精深加工——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以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将三产整合成一个综合性的新型产业,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产业链条的有效延伸和成本的合理控制,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是顺应市场需求的新常态。
三产融合之路怎么走?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代表着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笔者认为,要实现三产融合互动,一要有硬条件,也即有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土地适度集中、适度的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保障等;二要有软条件,包括现代化农业经营理念,人才、技术及政策、金融等方面的扶持。农村要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应立足已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带动农民创业致富。同时,将实施三产融合基础较好、条件较成熟的县(市、区)、乡(镇)、村和龙头企业,列入政府重点扶持范围,在用地、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一批典型,探索三产融合新模式。
以最近很火的“潘苹果”、“褚橙”为例,其以农业生产的第一产业为中心,发展农产品加工、开发特色产品等第二产业,加上直销店、餐饮店、住宿、观光等第三产业,打造了一条条“生产+加工+销售”的服务链,让很多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联动、深度融合。另外,“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推波助澜,电商推广“褚橙”等特色农产品成为销售的重要手段之一。据统计,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将突破4600亿元,呈爆发式增长,未来农资和农产品市场容量有望分别超过1.5万亿元、4万亿元,推动三产融合并不断扩大其覆盖范围是一项长期工作。实践证明,三产融合必要而且可行,既能延伸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还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三产融合的提法虽然听起来新鲜,但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在国外早有实践,澳大利亚作为开展农业产业化最早的国家之一,其特色农业特别重视葡萄酒旅游产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主要依托葡萄庄园的田园风光、酿造工艺生产设备、特色美食、葡萄酒历史文化吸引游客,同时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促使农业种植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为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毋庸置疑,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本质其实是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因此,涉农金融机构要着重扶持市场化的经营主体,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条件。此外,为了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应大力助推休闲农业、养老农业、旅游农业等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服务型农业。为保障产业融合的可持续性,需要地方政府不断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尤其是要重视培养适应产业融合的新农民。对涉农金融机构而言,需要向融合性产业在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息、还贷方式上提供商业或政策性金融支持,大力发展农业风险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