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8日 作者:朱新法 来源:新华日报
农民开网店,遭遇隐形门槛
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发布《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近年来,我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每年销售增幅超过30%。最近,本报记者多地采访,倾听农民电商声音,传递需要解决的问题,期待农村电子商务能更健康、更快速发展。
最近蒋兆明一直犹豫着是不是到网上开店。
农民开网店,有的一单生意也没有。
蒋兆明在溧阳市横涧金山里有个200亩的茶园,年产白茶近4000斤,眼下已经进入冬天,还有部分茶叶没卖掉。他听说有人在网上开店卖茶叶销量很不错,可是却担心茶叶价格卖不上去。他在网上看过,茶叶卖家卖的茶叶每斤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而他的白茶每斤要卖一千三四百元,这样的价格会不会吓到买家?还有,网上买家几乎都是小客户,几两几两的卖,还得有人专门守着网店,投入产出是不是划不来呢?“再说了,网上卖茶叶的人这么多,谁会注意到我的店铺呢?”
蒋兆明的犹疑是有道理的。盐城新合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淘宝大学精英讲师范胜旺对记者说,如今,光纤宽带在江苏农村已很普及了,网速达到10兆20兆不成问题,包月的价格每月100元左右,快递网点配备也已渐趋成熟,但农民开网店的效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他在射阳县做过一个调查,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开设店铺的农民有三四百户,但每天能接到单子的店铺很少,全县也就十来户左右,有的农民开了网店后一单都没成交过,最后就被淹没了。
隐形门槛,增加农民网上淘宝难度
句容市茅山人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从今年10月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到12月上旬,公司已在网上销出10多万元农副产品。负责人吕素琴说,接触电子商务后才体会到,如今电商面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压力丝毫不亚于实体店;为了引起买家注意、积攒人气,很多时候公司以近乎成本的价格销售,还不考虑快递费用。据她了解,句容市有几百个农民开设了网店,但做得比较好的也就十来家,大多数网店开张后就没接到过单子。
“只要提供身份等资料信息就可以开网店,看上去没有门槛,其实隐形的门槛还是挺高的。”负责淘宝高淳馆(现已升格为南京馆)建设的南京市高淳区商务局副局长孙绿英告诉记者,电商平台上同类产品很多,往往成百上千家的店家在卖同一类产品,想让买家注意到,就得在电商平台上做广告,而广告费用很高昂,一般农民根本承受不了,因此,很多店铺一单交易都没有就不足为奇了。再者,很多农产品是季节性的,尤其是生鲜类农产品如螃蟹等,一年也就卖几个月,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店铺无货可卖,排名就跌下去了。第二年,需要对店铺进行“预热”,要打折促销,利润就很薄了,甚至要做些亏本买卖,很多农民不能承受。此外,物流成本高,导致“盘缠乌龟鳖价钱”,原先在产地有价格优势的产品,因为快递费用而丧失价格优势。比如高淳有个村是芦笋生产基地,本地真空包装的鲜芦笋每斤只要5元,可是如果快递到南京,每单2斤的话,物流成本就得十三四元,价格与超市出售的芦笋相比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跨过隐形门槛,需要坚持再坚持
“跨过这道隐形门槛需要坚持。”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薛埠村村民杨卫俊说,他8年前就在淘宝上开店卖茶叶,是第一代淘宝“掌柜”,目前店铺的级别已达四钻,累计卖出4000多单,网上年茶叶销售额四五十万元。开始在网上卖茶叶时,他几乎天天盯着电脑屏幕,有时候几天也不见一个下单的。慢慢地,店铺的人气开始旺起来。如今,他实实在在体会到了网店的好处,“利润率高啊。”他说,如果是实体店,一年销售量50万元,利润最多只有10万元,如今他的网店的利润几乎是销售额的一半。当然,才开始做网店时利润很薄,但坚持到今天,网店成了旺铺,就能锁定一批老客户。杨卫俊用手机下了一个软件,网店有顾客时会有语音提示,他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待买家。受他影响,他的表弟杨飞今年也开了家网店卖茶叶,第一年就卖出5万多元,店铺达到一钻级别。杨飞说,他网店卖出的茶叶,价格要比他家在薛埠镇茶叶城实体店的便宜5%左右,但他相信,随着人气转旺,店铺级别提高,明后年利润肯定能够增加。他的体会是,开网店不容易之处是要有毅力坚守,开始时要舍得让利;好处是人气积累之后,店铺信誉度高了,生意就好做了。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更加明显一些。“最大的好处是成本低。”位于盱眙县维桥工业区的江苏林帝食品有限公司经理乔未来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的产品主要是经过加工的农副产品,包括盱眙龙虾(速冻熟食)、虾米、银鱼干、鸡头米等,以前这些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是超市、旅游景点等,投入的成本很大,光是进超市的11个产品的进场费就要15万元,卖不掉的产品退回来又要产生物流成本和损耗成本。今年企业在各个知名电商平台开设了店铺,半年时间销售额就达到300万元。尽管通过网店销售的价格要比在超市的低5%左右,但投入的成本少了,企业的利润率反而提高了。 “2010年我们就在电商平台上开了网店,不过现在网络营销的重点转到微商上了。”江阴市长泾镇河塘村农民杨红仪是田晟灵芝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他说,灵芝切片和灵芝孢子粉的售价分别为每斤200元和3000元,属于高档农产品。以往在一家大型电商平台上销售,结果不是很理想。开通微商商城后,锁定了一批高端消费者,营销更精准,效率更高,今年在微商商城上的销售可达200万元左右。“而且营销成本更小。”他说,就是一台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可以接待顾客。下一步合作社打算把40亩灵芝全部“搬”进手机,买家可以随时追溯产品生产过程,这样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微商的兴起,改变了原本单一的台式电脑端电商模式,给农村电子商务带来更广阔的平台。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新桥村开心田园家庭农场负责人孙春梅告诉记者,农场今年开了微店,定期推送产品供应信息。到目前为止,微信公众号已“吸粉”3000多人,这些人成为农场的长期顾客,要买什么可以在微信上沟通,并通过微信转账或支付宝转账,营销成本不多,但销售业绩每月都在提高。
袁起是徐州市贾汪区江庄镇青年农民,他牵头成立了一家以种植为主、兼搞新品推广的专业合作社。除了在电商平台开设网店外,合作社还建了一家自己的门户网站,并开通了客户端,建了微店和微商城。合作社让3名熟悉电子商务的年轻人专事网络营销,今年网上销售额超过300万元。
不过,不是所有农民都能接受网店、微店等新生事物。“至少在我们本地,农民开网店的不多。”袁起说,一般超过40岁的农民对网络就很陌生,他有几个朋友种植水蜜桃、石榴等,对种植技术很内行,但一说到开网店就直摇头,说那是高级技术、文化高的人才能做。今年这几位种植好手的部分水果还是袁起帮着在网上销掉的。而其实,无论开网店还是搞微商,对文化知识的要求都不高,技术门槛也很低。
我省农业部门正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侧重在种植和养殖技术方面。袁起建议,把农村电子商务也纳入到培训中去。“据我所知,国内大的电商平台都有一支培训队伍,比如淘宝网有淘宝大学,有一批专业讲师,不妨就请这些专业人士来培训农民。”
目前省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主要着眼于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袁起还建议,今后可以把农村电子商务的经营主体也纳入到龙头企业认定中,让电商发展势头好的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也能享受资金扶持和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农村电商人才缺乏还表现在缺少“领头羊”上。61岁的唐福泉是建湖县颜单镇福泉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曾担任农技员的他10年前就在网上开了一个介绍合作社产品的博客,后来办了一家网站,如今又开了微店。他认为,现在电商平台越来越多,选择适销对路的平台固然很重要,但单个农民开一家网店,很少能引起注意,如果大家能在电商平台上抱成团,影响力就会大得多。因此,最近他一直在联系盐城地区有机稻米生产大户,争取集体在电商平台亮相,这样做,无论在宣传推广上还是在品牌号召力上,都会比单枪匹马闯市场强很多。唐福泉说,他去睢宁县沙集镇参观过,那里的农村电商之所以做得这么好,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抱团闯市场,闯出了名气。
记者了解到,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省发改委、商务厅和农委正在制定有关扶持政策。那么,农民最盼望什么样的扶持呢?南京市高淳区商务局副局长孙绿英认为,把农民微商和规模小的网店店家组织起来,是当务之急。这样,一来可以制定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包装取信于消费者;二来可以与物流企业谈判,节省物流成本,现在进驻淘宝高淳馆的农民网商,就享受快递费8.8折的优惠;三来因为抱团闯市场,“块头”大了,更容易吸引消费者注意。
“如果能够扶持农民在网上开旗舰店,效果估计会不错。”江苏林帝食品有限公司经理乔未来说。一般来说,电商平台上的旗舰店信誉度比较高,相比于一般网店,更容易赢得消费者信赖。不过,开旗舰店需要保证金,个人开的旗舰店要交5万元左右,企业开的需要10万元左右,农民开设旗舰店可能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如果财政能给予一点扶持,比如贴息,对于农民打开销售渠道,是很有作用的。
本报记者 朱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