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江苏省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陈锡文:现在很多农民已不屑于当市民
发布时间:2015-11-27     浏览次数:     来源:

2015年11月21日  作者:陈锡文   来源:新浪

 

    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有三方面问题需要重视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5年年会”上发言,本文根据发言内容整理。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有三方面问题需要重视。

  首先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一方面,农民土地征收引发的诟病非常多,征收范围过宽、补偿过低、过程不规范,对农民利益的伤害很大,对此中央正在进行积极研究改革并试点;另一方面,城市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对农民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

  当前城市土地利用中突出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企业的用地比重过高、价格过低,导致土地市场和机制的扭曲。很多城市除基础设施外,占地比重最大的就是工业用地。上海城市工业用地的比重都已超过30%,更不用说中小城市。在多年的运行实践中,各地都采取低地价甚至零地价的方式招商引资,导致工业地价非常低。最新公布的全国平均工业地价为750元/平方米,全国住宅的平均价格是其7倍,写字楼商贸用地的价格是其9倍。在这种畸形的工业地价机制中,很多企业囤地发财,甚至涌出很多僵尸企业。城市政府难以进行二次开发,于是不得不更多地征收农民的土地,从农民那里进一步压低价格。

  二是批租给企业用地的时限远远超出企业寿命。依据2012年全国企业情况,国家工商总局于2013年公布相关数据。数据显示:59.1%的企业存活期不到5年;24.9%的企业存活期为5-9年;84%的企业存活期不到10年;仅有接近13%的企业存活期是10-19年;而存活期超20年的企业只占3.2%。在上海四级工业园区,企业的存活期通常不到9年,但工业企业批租的土地时限是40年。实际上,很多企业对自己的经营成果并不关心,他们注重的是地价升值,意图据此囤地生财。

  三是城市建设用地的用途呈机械割裂状,不能配套使用,造成非常大的浪费。经常有一些地方被称为“鬼城”、“空城”、“睡城”,建了几十万户住宅却没有产业支撑,给老百姓带来非常大的生活成本。此外,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了大批工业园区,但鉴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规定,工业园区只能用于生产性建设,却没有任何用作生产服务或供人民生活的区域。这些因素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而老百姓生活也非常不便、生活成本提高。

  第二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市民化。农民的市民化这个问题发展到今天,可以发现,公共财政为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提供资金的不均等已成为难点所在。城乡居民享受的社会服务和保障不均等,已成为一面无形的墙,让农民没有办法进城。

  城镇化进程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还应把更大的力量放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软件”建设上。如果不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等问题,进城农民只能被边缘化、只能是“二等公民”。

  第三个需要关注的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怎么办的问题。我记得五年前去上海世博会参观,当时有一个宁波郊区村庄设的馆,打出口号“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很多人觉得这个口号口气太大了。五年时间过去了,现在来看这句话可能并没有说错。

  中央最近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农村形成新的产业链,已经初见成效。越来越多的农村通过发挥自身的自然景观优势、人文历史优势等,都发展得很好。仅仅是乡村旅游这一块,去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到乡村旅游的人次达到12亿,超全国旅游总人次的30%,给农村带来3200亿收入,带动农民在乡村旅游方面就业达3300万人。目前全国农村有200万家以上的农家乐,还有10万个以上的特色乡村。

  未来农村的发展未必会如过去所想像的那样“空心化”,即使城市化率达到70%的比例,还有30%的人留在农村。至少会有4亿人在农村生产生活,不把农村建设好讲不过去。现在各地发展很不均衡,虽然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苦恼于无法转成市民,但也有很多农民已不屑于当市民。他们觉得自己这里的生活比城市好。现在就是这种情况,结合世界范围内的经验和我们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城镇化概念本身也需要做一些反思。

  (作者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