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价格波动是现代农业时常面临的风险因素。泰州银保监分局局长蒋汉春介绍,试点示范工作开展后,靖江市马桥镇投入100万元成立全省首只乡镇农业保险引导基金,对购买商业性农业保险自付保费按照50%比例补贴,撬动高效设施农业风险保障5294万元,为乡村振兴主体增加隐形效益4000余万元。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优化政金协同机制是保障。试点示范以来,各试点乡镇通过成立工作专班、组织专项摸排、组织政银企对接活动等方式,定期汇总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金融需求,及时提供“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四张清单,形成常态化的政金对接机制,三年多来,银行机构共收到政府推送项目累计1379个,发放信贷余额290亿元。
试点经验表明,越是政府参与度高、各方协作好的乡镇,越是能够获得充分、有效的金融服务。而金融资源供给的增加也让试点乡镇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数据显示,首批次19个试点乡镇2022年8月末贷款余额597亿元,比试点初期(2019年8月)增长88.2%,超过所在县(市、区)同期增幅23.9个百分点;2022年1—8月农业保险支付赔款6425万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68.2%。二批次41个试点乡镇2022年8月末贷款余额1362亿元,比试点初期(2021年8月)增长36.1%,高于全省农村地区同期贷款增速21个百分点。
试点示范以来,一批适应新农村需求的金融产品也层出不穷。各银行保险机构按照“一镇一品”的思路,为试点乡镇开发出“鲜花贷”“青虾贷”“螃蟹水温指数保险”等一大批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专项金融产品,支持试点乡镇建设“生态虾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长三角青虾研究院”等高新农业产研基地。全国首单“村集体经济收入保险”、全国首例“地理标志”保险理赔、全省首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分别在淮安、无锡、常州等地试点乡镇落地。“信用自治+整村授信”“农地流转+产业导入”“风险补偿金+担保”“农保泰e贷”等创新模式在试点乡镇应用后,陆续在更大范围得到推广。
服务融合促发展稳就业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推动服务进农村是重点。试点示范以来,试点乡镇全部实施“一村两顾问”行动,为每个行政村配备银行信贷和农业保险顾问各1名,公示姓名、照片和联系方式,定期驻点服务。截至目前,共为试点乡镇全部1156个村(居)配备2606名金融顾问。一些地区在当地组织部门的支持下,试点“金融副镇长”机制,共选派19名金融机构负责人赴试点乡镇挂职副镇长。
徐州银保监分局局长王雷介绍,该局会同组织部门从地方银行、保险机构已选派了492名年轻党员干部担任“金融村官”。这些金融副镇长、金融村官和金融顾问,长期处于乡村一线,实现了熟农情和懂金融有效结合,较好发挥了金融知识的传播主渠道作用和金融供需联系纽带作用,使位处乡村的各类经营主体能够得到不亚于城市居民的贴身金融服务。
服务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健全,金融要素的进一步聚焦,也为试点乡镇“促发展、稳就业”筑牢基础。数据显示,2022年1—8月,60个试点乡镇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34.7亿元,同比增长5.2%,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6个百分点。首批次19个乡镇中,南京市溧水区砖墙镇等部分乡镇2021年度高质量考核排名较2019年度有了明显提高。二批次乡镇2022年6月末地区生产总值1569.1亿元,同比增长7.1%,高于全省增速5.5个百分点。2021年以来,试点乡镇新增基础设施贷款203亿元,支持修建“四好农村路”1681公里,支持38个乡镇修建农民住房8893套。2022年1—8月,60个乡镇新吸收返乡创业就业人员9954人。
物质文明增长的同时,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有力推动。试点示范以来,试点乡镇深入开展“整村授信”“信用村建设”等活动,对100.7万户次农户建档评级。银行保险机构助力构建乡村“积分、信用、金融”转换机制,支持苏州、南通、泰州等地试点乡镇开展乡风文明积分赋能,将村规民约、诚信道德、社会治理度等纳入积分体系,村民凭累计积分分值就可获得金融产品额度、利率、期限等优惠。
熊涛表示,下一步,该局将积极引领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充分总结服务乡村振兴试点示范的成效成果,及时将可复制的经验推广到全省其他乡镇,在优化农村金融供给上主动作为,在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上积极探索,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长效机制上深化实践,在参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作出贡献,努力打造新时代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江苏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