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江苏省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历久弥新,小草莓种出大IP
发布时间:2021-04-12     浏览次数:     来源:新华日报
 

一颗草莓能种出多大名堂?

在南京市溧水区,种了近40年的草莓已经成为一个超级IP。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单体草莓种植基地和全省最大的设施草莓基地,共计2万亩的土地上到处是鲜艳欲滴的“红果果”。日前,2021溧水草莓文化节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再次涌向溧水,体验甜蜜采摘的乐趣。

2009年开始,溧水坚持每年举办草莓节。2012年承办世界草莓大会溧水分会,2018-2019年又举办了两届国际草莓品牌大会。多年下来,热度不减。

IP长盛不衰,背后是产业的历久弥新。记者近日走访溧水多地,寻找小草莓背后的“创新密码”。

技术迭代,“网红”新秀频出

行走在傅家边精品草莓园,空气中氤氲着淡淡果香,白色大棚分列柏油马路两侧,每走几步就有莓农叫卖,“来看看我们家草莓啊!”新摘的草莓码在筐里,饱满鲜红。

走进一处大棚,1988年出生的年轻莓农雷鸣皮肤黝黑,正仔细查看枝蔓间的每一颗果实。种草莓不过四五年,他已感受到这个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最直观的反映是:种植模式由低垄变为高垄,他不用弯腰,就能溜达着巡视完整个大棚。

变化来自技术。2019年,通过溧水区农业局的高科技人才引进,农学博士刘东华带领团队来到傅家边,建立美莓源种植基地,从事草莓新种苗的研发培育。彼时,在这群“技术流”眼中,当地的草莓种植规模虽大,但在技术上有待改进。“莓农使用的草莓苗存活率较低,再加上低垄种植容易染上病虫害,产量不高,严重的能损失一半。”技术人员赵良岳告诉记者。

团队进驻傅家边后,着手对当地大棚进行改造,推广高垄种植模式,草莓悬空生长,有效避免了地温和土壤病害的影响,空气流通,受光均匀,火山石、珍珠岩、矿渣、炭化稻壳等新型“土壤”提供丰富的微量元素,草莓品质得到改善。同时,团队不断培育新一代优质草莓种苗,其果实均以外形和口感取胜,售价也节节攀升。“淡雪”“天使八号”等白草莓最高一度达到180/斤,最普通的“红颜”“淡雪”也能卖出25-30/斤的价钱。

如今的雷鸣,光靠种草莓,每年就能收入十五万元左右,比之前在酒店做星级厨师还高。他把自己的十余亩草莓地缩减到六亩七分地,8个大棚,专心种起优质草莓,走精品路线。

溧水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加强与高校及省农科院合作,溧水区接连推广应用高垄栽培、膜下滴灌肥水一体化、蜜蜂授粉等草莓栽培新技术,草莓新品种日趋丰富,宁玉、紫金久红、香野等“新秀”深受市民青睐。小小草莓种出新味道,单位价值不断刷新。去年,溧水区草莓产量超3万吨,产值6亿多元,全区种植户达2500多户,莓农亩均收入3万元,高的达到4-5万元。

集团作战,品牌价值凸显

331日,溧水区金色庄园草莓基地的车间门口,莓农梁子阳正把一箱箱草莓往秤上搬,一旁的质检员侯笑山挨个打量,不时挑出几个品相不好的,并提醒梁子阳,“你这么摆放可不对啊,要调个个才好看。”最后,200斤的草莓里,残次品挑出了近1斤。

27岁的梁子阳已经习惯了这种“严苛”。3年前,在外开饭店的他回乡创业,种起父辈人都种的草莓。与他们不同的是,梁子阳无需拉到菜场叫卖,他的草莓有专人收购,经过遴选包装,将出现在全国各地的百果园门店。

收购方南京金色庄园农产品有限公司,在2017年通过招商引资落户东屏街道。公司总经理吴中平发现当地草莓产业存在的问题:散户种植的草莓很难把控品质,散卖又极易受到天气、人流等多重因素影响,价格波动大。

金色庄园随即着手在当地建设草莓种植基地,吸引散户签约。通过优化技术统一标准,改善了草莓的口感,甜度也稳定在12度。公司由此打造中高端草莓品牌“天使美莓”,集中收购后直供百果园、盒马生鲜、茶百道、Costco等鲜果超市和大型商超。草莓采摘季,平均每天10万斤草莓从这里装车,冷链运往全国各地。

梁子阳陡然发现,自己不必再像父辈那样发愁销路了。“我只要踏踏实实种草莓,我种多少他们收多少。”去年收获季正赶上新冠肺炎疫情,草莓价格一度被压低到5/斤,不少散户为了回本只能出手,损失巨大。

与此同时,金色庄园的车间里却是一片热闹。依靠强大的冷藏储存能力,公司大量收购草莓,并把收购价格稳定在12/斤。光梁子阳自己,每天就有两三百斤草莓运抵车间。得益于长期打造的品牌效应,收上来的草莓没有滞销。去年,金色庄园草莓销售额达3.3亿元,今年有望突破4亿元。

2017年,溧水打造江苏省首个区县级农产品公用品牌“无想田园”,贴上该标识的草莓市场价能高出2-3元,品牌附加值凸显。围绕草莓产业,溧水又接连树立了“傅家边草莓”“金色庄园草莓”等多个区域性品牌,草莓销售从过去的散兵游勇演变到如今的“集团作战”。在“2019年草莓区域品牌及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价”中,溧水多个草莓品牌榜上有名,估值均在2.5亿元—4.5亿元。

延展消费,兴起文旅新风

记者日前再次见到黄梅珍时,她比春节前装修民宿那会儿更忙了,小院一侧的饭厅里坐满了前来采风的大学生,等了好一会儿,她才从厨房里匆匆忙忙走出来。“这不最近正是草莓采摘季节嘛,来我家的人特别多,最忙的一天光吃饭就做了六七十桌。”

她所在的傅家边社区山凹村,前不久刚刚完成了新一轮民宿升级改造。村子里的道路更干净平整了,墙上的画更鲜艳生动了,路边还添设了花草盆景,民宿内部则重点改造了卫生间、地面、墙面等,修整了庭院树木及菜园。18名南京劳模来这里休养了5天,离开时表示还要带人再来。

溧水草莓生态观光旅游业近年来不断兴起,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采摘。其中草莓采摘节的核心区域傅家边精品草莓园,离山凹村直线距离只有2.5公里。新思路应运而生:承接草莓采摘节效应,延长乡村消费链条,打开草莓产业增值新空间。

2012年,山凹村鼓励村民在自家庭院开办农家乐,将灰头土脸的砖瓦房改造成徽派建筑,靠农家特色菜积累人气。六年后,山凹村又逐步从农家乐村向民宿村转型升级,引导村民在自家庭院办起民宿,让游客“多待一晚”。每建一个床位,给村民补助6000元。目前,山凹村已有两家民宿达到四星级酒店标准,还有9家报名争创。

在此过程中,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69岁的傅家边村民赵孝金感慨,泥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走到哪里都干干净净,“大家知道要招待游客,都自觉维护村子的环境!”溧水提出,要依托美丽宜居乡村,加快以洪蓝山凹村为试点的自主经营乡村民宿发展,培育乡村民宿产业集聚区(民宿村),提升乡村民宿经济发展水平。

兴旺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在小小草莓的带动下,溧水乡村致富的蛋糕正不断做大。未来5年,溧水还将建设2万至3万亩草莓产业,重点发展洪蓝街道、东屏街道两大种植区域,按照“打造品牌、培育渠道、做优产业”的新模式,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把溧水打造成草莓产业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