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江苏省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激活文化动能 全面塑造江宁乡村振兴新态势
发布时间:2023-04-04     浏览次数:     来源:农民日报

文化是乡村之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南京市江宁区坚持城乡融合文化引路,充分挖掘境内汤山远古文化、湖熟文化、六朝文化等丰厚历史文化遗存以及多姿多彩的非遗项目和民风民俗文化,凸显乡村公共文化与产业、生态、人才、治理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有效激活江宁乡村振兴“一盘棋”。

以文化兴产业,打造一个“聚宝盆”。充分尊重乡村文化肌理,挖掘文化内涵,彰显乡土魅力。建立起横溪手龙、铜山狮子、谷里张溪锣鼓等40多支乡村民间非遗、民俗表演文艺团队,组建人数达到2万余人的各类乡村文艺团队600多支,打造了大塘金、马场山、苏家等12个特色文化村。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乡土文创、健身疗养等乡土业态,吸引600多名大学生扎根农村创业,带动3000多名农民就业,构筑了以水乡文化为特色的钱家渡、以古村文化为特色的佘村、以创意文化为特色的观音殿、以田园文化为特色的徐家院等33个省高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创成市级美丽乡村139个。江宁跻身全国乡村旅游热点目的地前3位,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休旅产业聚宝盆。

以文化美生态,打造一个“百花园”。突出把乡村文化载体建设作为激活乡村原生态的“硬件抓手”,重塑乡愁空间。通过财政引路、国资开路、市场筑路的模式,累计建成23家乡镇影院、168个影厅、22649个座位,并加强乡镇影院与各级图书阅读、文化传播、博物展陈等平台的联动。整合工、青、妇、老等各类文化资源,对老学校、旧祠堂、废弃工厂等进行保护性改造,建成50多家村文化室,发展文化延伸点40多户,创成200多家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对全区农村地区特别是封闭山村的交通体系进行绿化、美化、文化三化升级,打造了130公里乡村文化风景道和400公里的乡村林荫大道,被评为全国四好农路示范县。这些生态线条串联起西部丘陵、中部水乡、南部山地、东部人文乡村四大生态文化组团,构成春采茶、夏乘船、秋骑行、冬康养的全季节乡村生态文化体验链,江宁乡村人文美与生态美相互辉映。

以文化聚人才,打造一场“群英会”。抓住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重点培养、扶持、关心乡村文化人才,用好用活乡贤资源。近年来,江宁区通过建立完善乡贤人物名录库、开设乡贤人物讲堂、编排文艺作品、编纂乡贤丛书等措施,遴选210名古贤和556名今贤,并建立乡贤参事机制、乡贤对话机制、乡贤回馈机制、乡贤服务机制。注重公共文化与乡贤文化的融合,深入挖掘整理富含江宁基因的乡土民歌、民舞进行舞台再现,先后挖掘整理、原创改编130多件民间文艺作品,并牵头建立乡土文化人才数据库,常年开设20多个乡土文艺类培训,每年辅导培训达4000多人次,在培养和集聚乡村文化人才方面探出了新路。

以文化育乡风,打造一条“善治链”。着力加强党建引领乡村公共服务,不断加强农村内涵基础建设,厚植振兴底蕴。打造了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10个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推动老学校、老村部、老祠堂变身教化平台,并设立网上道德讲堂,组建流动大篷车”“文艺轻骑兵40多支特色队伍,开展多元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入寻常百姓家,创成市级以上文明村69个。积极推动治理网格与文化网格深度融合,以村为单元建立了200多个一级网格,以及自然村为主体的1000多个二级网格,构建了组织全覆盖、服务全方位的区域乡土文化网格化服务新格局,并通过多措并举健全三级文化志愿者组织,全区累计发展注册文化志愿者7000多名,培育了彩翼天使等文化志愿项目品牌,以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文化产品聚民心、育新人,不断涵养文明乡风,促进乡村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