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江苏省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扬州市广陵区沿江村:抱朴求新,退捕渔村有“渔”庆
发布时间:2022-11-11     浏览次数:     来源:新华日报

关键词:#乡风文明#

在扬州市广陵区李典镇沿江村,渔文化博物馆里的文字与展品,生动记载了渔民世代依江为生的岁月。

从世代打鱼,到退捕上岸,淳朴一直是沿江村的鲜明特征。近几年,村子更将渔文化嵌入产业发展和文旅观光的全过程,引领村庄由内而外不断改变,获评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新农人”:

回村创业,服务村民

清晨6点,沿江村主干道尚无行人,扬州维诺诗门窗总经理王志伟已在仓库清点、打包铝合金门窗材料,他要在上午把这批材料送到一家装修公司。

“我是1983年生的,18岁以后就外出打工,学做安装。直到2009年,我打算结婚,才决定回村创业,现在主要做门窗安装。王志伟介绍。

创业之初,王志伟遇到的困难不少。首先是资金缺乏,他只得将自家屋院盖上顶棚,改为厂房。其次是没有稳定的客户,他便在扬州挨家找装修公司对接,推销产品。“刚起步那会儿,多数事都是我一个人来。白天拉客户,晚上回来做产品,再给人送过去。好在我之前在外打工,比现在做的复杂得多,技术上没有大问题。”王志伟说。

创业路上,王志伟颇费了一番心思。为了购买到性价比高的原材料,他前往国内多个建材市场精挑细选,最终将货源地定在广东佛山。为了知晓最新的家装风格,他经常报名参加展会。“像南京国展中心举办的移门展,还有广交会,我都报名参加,在这些展会上可能遇到合作伙伴。”

手艺精、勤推销,让王志伟的“家庭作坊”逐渐获得了市场认可,折叠门窗、简易房、自行车棚、移门等都在他的营业范围。2018年,他又在扬州市广陵区一家居广场开设占地200平方米的门店。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扬州各个县区,企业客户和单个客户都有。王志伟介绍,他的营业额已从2009年的二三十万元增长至如今的两三百万元,同时他还在探索其他新产品及新销售模式。我发现宠物行业潜力很大,现在在和义乌小商品市场合作,做一些宠物的小毛刷等,还开设了一个网店,打造自己的品牌。

随着业务拓展,自家院子改成的厂房越发显得局促,但王志伟并不想搬离沿江村。“起初是因为没钱,把厂房落在村里。现在住久了,感受到村民都是很淳朴很善良的,在村里住着更舒心,还能给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村干部:

以诚相待,摸索前行

沿江村南临长江,曾是广陵区唯一的专业渔业村。回首过往,“十年禁渔”是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彼时,千余名渔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顺利退捕上岸。

对上千名渔民而言,退捕是人生的重大转折。“他们对未来的茫然,特别是退捕后收入来源的未知可以理解。对渔船功率大小、网具多少、船舶价值高低等的比较,有矛盾有争议也可预料。我们一次次组织召开群众讨论会、协商会,在摸索中前进。”沿江村党总支书记王永来介绍,渔民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都很朴实,愿意听村干部宣讲国家方针政策。“当时具体的补偿方案还没形成,但渔民很相信我们村干部,就签订了责任书。整个退捕上岸工作,我们村里是比较平稳的。”

在调研中,王永来多次提到村民“质朴”。在他看来,近水而生孕育了沿江村的淳朴自然,以诚相待造就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相互信任。村里老年人比例逐步上升,一些老年村民自发成立“渔小二网格志愿先锋队”,在生活中互帮互助,有些退休老干部也自愿当起“铁脚板”。他还提到一个约定,前两任村书记在任时,曾约定双月25号开一个党员学习会,了解分散渔民党员动态,如今村民到点便自愿在党小组中汇报个人情况。大家认为这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事情,我们需要互相坦诚。王永来说。

2021年,广陵区启动沿江村渔文化产业社区的建设规划,邀请专业旅游公司进行整村规划设计。渔文化是我们的最大特色,我们想以此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业,弘扬好乡风。2018年,我们就打造了渔文化节,收效非常好。如今,我们又做了6000多平方米的墙体彩绘,还建了渔文化博物馆和渔家食堂。对于游客来说,这是了解渔文化的科普窗口;对于村民来说,这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不过,王永来期待中也有担忧。“现在希望多一些政策支持。说实话,想靠一个村谋划一个大动作很困难,尤其是退捕之后的渔村,相当于没有产业基础。我们想拥有自己的产业但是没有耕地,目前自身造血能力还很有限。”

“原住民”:

角色转换,本分不变

从打鱼为生,到彻底退捕上岸,这场变迁不仅是沿江村的发展变革,也是55岁村民杨怀忠的切身经历,如今他已是当地有名的护渔员。

从打鱼人到护渔员,如何适应角色转换?“说起来心理适应倒没那么难。我们夫妻打了28年的鱼,收入也挺稳定。2018年,区农业农村局动员老渔民做江豚保护工作,我作为老党员应该有这个带头的觉悟,就上交捕捞证,加入江豚巡护队,2020年又做起了护渔员。杨怀忠说,不管是捕鱼还是护渔,他都坚持本本分分做事,同事们也都如此。捕鱼时,我们只用网从不用电。护渔时,只要半夜有举报电话,我们就开着执法船前去查看。

渔民退捕上岸并非易事,杨怀忠起了重要作用。“打鱼是渔民的生计,退捕时有矛盾可以理解。当时村干部跟大家彻夜交谈,解释国家政策,我们这些老党员就帮忙做工作,不然1000多个渔民的思想工作靠几个村干部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完的。杨怀忠介绍,村民都很淳朴善良,理解了国家政策便慢慢接受了。之后村里开设多场企业招聘会,推荐村民到附近工厂就业,政府还设立了公益性岗位。我们村6个人在广陵区做护渔员,22个人在镇上做护渔员。现在大家都去上班,生活稳定,邻里间也和睦。

像杨怀忠这样的原住民还有很多,在岸上的时间多起来后,村民便自愿成立了30多人的志愿队伍,在疫情防控期间是重要力量。协调核酸排队、宣讲疫情防控政策、路口卡点执勤,都有志愿者的身影。村里还有网格员,我就是微网格员,村民有什么事情会先找到我,再往上报。村里有活动,我们也积极帮忙。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高珊:

弘扬乡风文明,以“文”化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沿江村凭借悠久的文明乡风,营造出乡情和睦的良好氛围,带领村民积极转型发展。启示有二:一是传承淳朴乡风。“以诚相待,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诚实守信的干群关系与和谐友善的邻里乡风,构筑起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与资源落地生根。二是深挖文化产业。退渔禁捕、“洗脚上岸”的渔民亟需新的生存渠道。挖掘特色“渔”文化,用安身立命的熟练本领再出发、再就业,不仅让他们快速适应新的身份转变,而且能够重整旗鼓,开辟新的谋生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