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江苏省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塘口老中青:搞农业心中有“数”
发布时间:2022-08-15     浏览次数:     来源:新华日报

88日上午10点,室外气温已飙至37摄氏度。浦口永宁共兴青虾特色产业园里,数千亩的水面上热浪滚滚。塘口边看不到养殖大户康光辉的身影,只见一个个身披绿甲的微孔增氧机,监测探头延伸至水体。附近一间白色砖瓦房里,他正拿着手机远程察看水塘的一举一动,渔业云APP上各项数据清晰明了。

农业生产搭上数字列车,一刻也离不开人的塘口有了实时监测,康光辉在烈日下得到解放。耕耘水产养殖20年,46岁的他正经历数字技术的大刀阔斧式变革。诸如康光辉这群“70后”老把式,已成长为浦口农业大军的主力。

作为南京含“农”量最大的板块,浦口农业GDP占约10%。随着浦口区数字乡村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的持续推进,数字农业发展如沐春风,诸如数字大田等项目建设已出实效。近两年来,透明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农业物联网基地等建设项目也接连落地。记者观察到,一系列新变化在浦口的塘口田头兴起,年轻人接连返乡,老一辈逐渐退去,放眼未来的塘口,谁能说话作“数”?

老把式用上新农具

水温33.7摄氏度,水中溶解氧6.12ml/LpH7.79。上午10点半,渔业云APP上水质监测数据显示一切正常。随着温度升高,溶解氧量正在下降。“一旦溶解氧量降到预先设置的3ml/L,塘口边的微孔增氧机就会自动开启。”康光辉将多年养殖经验和数据监测融合后得出数值,“溶解氧量不能低于1.3ml/L,否则青虾就会缺氧。”

过去搞养殖,几乎全天候守在塘口,尤其是夏天后半夜水体耗氧量最高时。康光辉只能凭经验判断是否需要增氧,“毕竟长时间开增氧泵意味着更高养殖成本。”

早在七年前,这位老把式就用上了新设备。在星甸街道后圩村,康光辉开辟出60亩塘口试验微孔增氧机养螃蟹,当年便实现70万元净收入,在当地一炮而红。随即,后圩村的同行纷纷效仿,一个个微孔增氧机争相出现。村子成功解锁优产丰产“密码”。如今的后圩螃蟹,已形成万亩物联网养殖基地。

康光辉亲眼见证了过去亩产100斤螃蟹的塘口,如何实现亩产近600斤的飞跃。让他兴奋的是,数字化浪潮已席卷浦口方方面面,以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为支撑,数字农业发展更是开足马力。永宁共兴青虾特色产业园就是新一块“试验田”,数百米外的数字渔场监管指挥中心一网统管,手机成了康光辉的新农具。

不同于康光辉浑身干劲,同在产业园的蔡德林已62岁。同样是水产养殖老把式,很多要亲力亲为的环节,蔡德林身体条件已慢慢不允许。

两年前,蔡德林老两口还在按传统方式经营着50亩的塘口。受疫情冲击,养殖户面临滞销的现状。在江苏省农业机械公司工作的蔡超闻讯,选择回家帮助父母,社区团购成了他的突破点,不仅自家塘口的青虾销售一空,还顺带解决了乡亲的困扰。

产业园里,蔡超把50亩的塘口扩到120亩,还是老两口管理,外加一个助手。“有物联网养殖,不怕管不过来。”蔡超记忆中总爱在塘口溜达的父亲,发生了改变,“经常拿着手机刷视频、看看剧,抽出时间‘忙’自己的爱好。”

七万元的值与不值

年轻人回乡,带着满满冲劲。相较于父亲,33岁的蔡超在塘口做起更多文章。离产业园十来分钟车程的可欣家庭农场,这个“85后”年轻人搞起了自己的50亩“试验田”。基于对农业机械的了解,他把无人机引到青虾养殖上。今年4月,蔡超买了属于自己的农业无人机,是业内鲜有的持证“飞行员”。

“七万元?就买了这个?”听到无人机的价格,蔡德林坐不住了。眼看父亲脸色一变,蔡超立即拉着蔡德林来到塘口,现场演示无人机投喂料,原本4亩面积的水塘要花费20分钟,现在一分多钟就能搞定。蔡德林不由称赞,但想法依旧,按照青虾养殖的习惯,无人机只能在集中某一时段派上用场,大多数时间是“闲在家当摆设”。

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已两鬓斑白。蔡超明白,在塘口走过上万个日夜后,“搞农业得能吃苦”深深刻进父亲这辈人的心中。他们宁愿自己多花些时间、精力投入到塘口,也要省下这笔钱。

现在情况变了。蔡超所谋求的,不是眼前小小的水塘,而是未来成片、成规模的水产养殖,“这必须依托新技术新设备的支持”。节约出来的时间,他则用心去拓展消费市场,单社区团购就已占到订单的六成。

这是一场极具默契的双向奔赴。当前,浦口区农业农村局正依托赵春江院士团队的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持续发力数字农业建设,构建透明供应体系,青虾产业的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将全环节数字化。研究院项目经理谢鹏指出,这一试点项目的前提,就是产业规模化。

“在透明供应体系支持赋能下,‘永宁青虾’这一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将持续释放品牌效益。从优地优产,进而迈向优价优市。”谢鹏说。

今年,康光辉也干了一件大胆的事。别人一亩最多放14万尾虾苗的塘口,他放到近25万尾。“去年就已经在部分塘口试验过,能有七成存活率,达到预期目标。”水质监控、视频监控、气象监测、无人船……新设备新技术持续上新,给了康光辉底气。“完全可以相信,3年内青虾亩产将从不足100斤增至150斤。”

塘口人有了危机感

农业人才振兴农业农村发展,像蔡超这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近年来在浦口越聚越多。两年左右,蔡超便在青虾养殖的圈子里闯出些名气。“一个现实问题是,既懂农业生产,也懂数字技术,这样的人才还是太少。”浦口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飞说。

危机感已经来临。60后”悄然老去,未来的塘口谁来接棒?年轻一辈必须顶上!在产业园带动下,返乡潮在永宁街道联合村掀起。让村党总支书记陈海峰欣慰的是,多个行业多个年龄层都有回乡发展的村民。同样犯愁的是,他们大多没搞过农业和水产养殖。陈海峰与村里的老把式们意见一致,“不懂行绝不能轻易上手。”

物联网智慧系统不是独立而生的。一天清晨,康光辉照例打开渔业云APP查看水质数据,0.3ml/L的溶解氧量吓了他一跳。他赶紧跑到塘口巡查,按经验判断此时青虾早就缺氧游塘了,可他却发现青虾在水下优哉游哉。细察之下才明白,水体的探头过脏,影响了正常工作。康光辉认为,机器并不是百分百可信,学会给水体“望闻问切”等养殖经验必不可少。

“如今返乡的年轻人赶上了最好的时候。”康光辉说,“想学水产养殖技术,我可以手把手教。”更为重要的是,浦口的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接连落子,数字农业建设加速推进。“双重动能加持,最多三年,就能小有成就。”

陈海峰成为产业园的“守门员”,想来此搞青虾养殖的人,若是毫无经验,则要先学再上。“产业园是村集体的心血富矿,不能搅乱成一锅粥,这也是为了对方好,搞农业的人一不小心就会‘交学费买教训’。”

塘口田头悟经验,开班授课学技术。89日,浦口区农业农村局主办的2022年浦口区农业电商创新创业培训班在星甸街道开班授课。此前,浦口已接连培训超过1000人次,包括智慧系统、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以及电商的操作流程等。数字农业,从设施设备到人才培养,逐渐形成闭环。

对康光辉而言,这些已然熟知,他现在只一心扑在如何实现青虾增产上。他所忧虑的是,一旦青虾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下降,能否靠提高亩产保持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