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佩戴好口罩,保持1米以上间隔……”清明小长假的每天上午,南京六合区平山林场雨花茶基地,来自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白庙乡仲集村的周振民戴着口罩和小红帽,耳听着小喇叭里的防疫广播,两手并用忙采茶。
数千亩茶园里,分布着384名来自河南、安徽的采茶工。十来天前,这些外地农民在老家村头坐上包车,点对点、门对门被送到这里,为苦盼工人的茶场解了围。
记者在茶园看到,外地工戴红色鸭舌帽,本地工戴草帽,各自分布在不同山头,一眼就能辨认出来。“工作区、生活区不交叉,为的是最大程度避免人员聚集。”平山林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悦洲的另一个身份,是茶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是所有采茶工的“总管家”。工人吃住都在茶场,除了生活物资,茶场储备了2万只口罩,备足消毒液、含氯消毒粉、医用乙醇等防疫物资,随时随地关注着每位工人的状态。
工作休息“绝缘管理”,防疫生产“全程闭环”——这正是当前疫情防控要求下,基层在“夹缝中”探索出的茶场用工解决应对机制。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六合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春分后迎来春茶集中采摘旺季,全区40多家茶场约需四五千人,如果准备不及时出现“用工荒”,茶农一年收入就要泡汤。六合区委区政府把保茶叶生产作为专项研究课题,制订外来采茶临工疫情防控预案,建立“区—街镇—社区—茶企”四级管理服务体系。
这是一次由多部门合力完成的“接力跑”。所有外来采茶工来南京前,将个人健康码、行程码、48小时核酸证明等登记造册,由区公安分局核实、备案,抵宁后提前报备交通卡口、由警车开道护送,落地后按照“3+11”政策落实健康监测措施,街道卫生院定期上门做核酸检测。
“今年这一趟来得不容易,但是值。”来自安徽阜阳市太和县宫集镇徐桥村的刘翠勤,51岁,是百十人采茶工队伍的带队大姐。临近中午,她正在宿舍里给工友们做午饭,锅里盛的是面条和馒头。太和县是当地劳务输入大县,每年这个时候,都有大批农民来江浙采茶,像候鸟一样来回。刘翠勤带队来南京六合采茶,已持续了15年。
“前段时间眼看有疫情出不来,心里干着急,现在心安了。”她告诉记者,采茶队伍里,大多是五六十岁的农民,一季春茶要忙40天左右。“采一斤鲜茶工钱是60—80元。清明前新茶产量少,最近不算忙。等过几天茶树长势起来,每天能拿到300—400元工钱,今年的收入就有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