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内,在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商会党支部书记朱宗祥的带领下,商会全体党员庄严地重温入党誓词。在这支队伍中,近八成都是党龄超过20年的老党员。用渔沟镇党委书记李红卫的话讲,这些老党员是帮助渔沟推进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支“奇兵”。在淮阴区委组织部的带领下,两年来,渔沟镇一直致力于从本土深挖、弘扬、传承“老支书”们的精神,激发出老党员的新动力,从而带领打造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奋勇争先的领航“雁阵”。
退休镇长“返乡”,
桑榆为霞尚满天
朱宗祥是渔沟镇原副镇长,在渔沟这片土地上奋斗了12年,见证了渔沟镇从一个农业小镇成长为淮阴区现在的工业强镇。2015年退休后,朱宗祥一直心心念念放不下渔沟,在镇党委的邀请下,在家“休息”了一年的朱宗祥于2016年又回到了渔沟镇。与此前不同,他此次“返乡”的目的是竞选渔沟镇商会党支部书记。最终,朱宗祥顺利当选,一同当选委员的还有6名深耕渔沟发展多年的老党员。
商会的人脉广、资源多,新班子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整合商会优势力量,推行了“一建强三服务”支部结对企业共建新模式,即建强支部骨干队伍、服务企业发展、服务企业员工、服务社会民生,为助推企业良性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2018年,刚落户渔沟镇不久的固基管桩公司因资金周转问题面临倒闭,在朱宗祥的组织下,商会帮助协调了300余万元无息借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经过几年的成长,现在的固基管桩公司已经发展为亿元以上规模企业,每年为渔沟镇带来税收500余万元,带动周边近200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现如今,渔沟商会已吸纳会员30余家,共带动就业4000余人,推动8个企业发展至亿元规模以上,有效促进低收入户致富和企业良性发展。
好环境逐渐带来好口碑、好项目,一些优质项目也纷纷“看中”了渔沟镇。两年时间里,淮安博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等5个优质项目在商会的招引下,纷纷落户渔沟镇工业园区。
“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责。”面对渔沟发展的喜人态势,朱宗祥说道,“我们这些老同志还要为渔沟的事业再添把柴、加把火。”
资助400余名学生,
体现初心的温度
2017年,在渔沟镇党委的号召下,渔沟商会成立了专门的教育基金,用于帮助困难和特殊家庭儿童,以及帮助学校改善教育条件。今年4月份,该镇启动了“真情关爱 呵护成长”结对关爱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儿童计划。20位商会志愿者与20名特殊家庭儿童结成一对一关爱帮扶对子,这是朱宗祥任商会党支部书记以来组织的第20次帮扶儿童活动。5年来,商会累计筹措专项资金200余万元,受资助学生达400余名,其中,6名孩子今年刚刚考入大学,开启了新一页人生。
“商会应该有社会责任,也该有人情温度。”朱宗祥说道。今年暑假,为更好地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引导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商会向全镇的中小学老师、离退休干部、村干部发出邀请,组织开展了“傍晚课堂”志愿服务项目。最终,由20名教师、8名退休干部、24名村干部组建的“班子”按照就近原则分散在8个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每天下午4:30开始,为附近的孩子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渔沟镇商会根植于社会,并积极反哺社会,为广大‘两新’组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也为我们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淮阴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成杰这样评价。
一名支书一面旗,
一个典型一盏灯
据淮阴区委组织部介绍,在淮阴,任职超过15年的“老支书”还有很多,他们分散在全区各个地方、各个行业,默默耕耘奉献。今年3月份,淮阴区委组织部在全区开启了弘扬“老支书精神”活动。渔沟镇也在本镇寻找发掘与朱宗祥一样的老干部、老支书,6名在渔沟奋斗多年的老党员再次被推向了前台。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为了发挥好老支书们的示范作用,渔沟镇建立了“1+4+N”老支书党建联系点制度,即以1名老支书为核心,由1名蹲点三套班子领导、1名蹲点干部、1名项目工作小组成员和1名村干部组成专人联系组,拓展党组织活动开展、集体经济发展、后备干部培养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工作思路,发挥好“老支书”精神引领作用。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渔沟镇还开展了老支书大讲堂,邀请任职老支书们为年轻党员上党课,塑造“老支书”先锋群像,传授老一辈人在工作中积淀的宝贵经验。据渔沟镇党委书记李红卫介绍,下一步,渔沟镇将重点打造弘扬“老支书”精神的博物馆,形成具象的传承教育基地。
“老支书们的奋斗、奉献精神镌刻着时代印记,广大党员干部应倍加珍惜、接续传承。我们也将持续深入发掘老支书故事,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格局。”淮阴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延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