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江苏省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梁家务村农民土地维权记
发布时间:2021-07-15     浏览次数:     来源:农民日报
 

  什么事儿最牵动农民的心?土地!620日,北京的高温刷爆了朋友圈。虽然天气燥热又是周日,但位于京津冀交界的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梁家务村村委会却热闹非凡——身着警服的法警、穿着灰色夏季制服的法官以及70多名村民聚在这里,办理土地确认移交手续。这一天,涉及梁家务村耕地面积260余亩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尘埃落定,这可是村子里两年多来的一件大事。

  

200余亩耕地长荒草

村民起诉承包人

  谈起官司的始末,村民们聚拢在记者周围,七嘴八舌地介绍起来。原来,20189月,梁家务村的70余村民与张某等4个村外人签了土地流转合同,涉及村子中一半的土地,共计260亩。“这是我们口粮田,平时种棒子(玉米)和小麦。”村民赵大爷说。合同签后不久,村民就与张某等人发生纠纷。2020年,漷县镇梁家务村70余名村民陆续将张某等4人起诉至通州区人民法院,要求解除双方签订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

  村民们说,在承租耕地伊始,张某等人确实在承租地上种植了白皮树、海棠等树苗,但是并未对种植的树苗及耕地进行管理。由于长期无人打理,涉案的耕地上长满荒草,树苗被淹没在杂草中。“尤其是5月、6月,别人家的地都是绿油油的,可是这些地,枯黄色的草没到人腰处,看着可扎眼。”村民们介绍,张某等人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大量耕地资源浪费。

  漷县镇梁家务村在京津冀三地交界处,距通州区人民法院40公里。村民们乘坐公交车往返需要3个小时。因为70名村民中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首次去法院起诉立案时,村民们自发包了两辆50座客车,几乎坐满。曾经牵头包车的李大爷说,因为司机要在法院等,路程还远,所以价格谈不下来。“第一次900元,第二次1000元,俺们可办不到每次去法院打官司都包车。我们去,还是得坐公交车。”

  2020年,通州区人民法院承办此案的法官多次来到村里现场勘验,果然看到涉案土地杂草丛生,与其他耕地整整齐齐地按照农时进行耕种的景象截然不同。最后,法院认定承包人在签完流转合同后,并未合理利用土地,导致土地长期撂荒,违反了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缺乏履行合同的诚意,亦违反了我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国策,判决双方的土地承包合同依法解除。张某等人不服上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为村民少跑路

法官现场巡回立案

  虽然官司赢了,但这片耕地长满杂草苗木,承包人迟迟不肯主动履行清理土地交付给村民的义务,村民一直无法耕种。510日,20多个等不及播种的村民来到通州区人民法院进行执行案件的立案。村民们向法官说明了到执行庭立案的要求,并向法官吐槽:“法官,我们着急呀,别人家的地都播种了,我们家的地还乱着。‘春抢一日,夏抢一时’,棒子种晚一天,晚收三天。夏天耽误了,秋天就种不上麦子了!”

  考虑到村民们都是缺乏诉讼经验的老年人,住地距法院又较远,于是立案法官决定到村里现场办理立案,帮助他们赶上农时。513日,通州法院执行庭的法官带着案卷到梁家务村现场开展巡回立案,为47名尚未到法院办理执行立案的当事人办理了手续。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张涛表示,为尽快让村民拿回自己的耕地,法院多次联系被执行人要求清理土地,法官半个月跑了十几趟现场监督执行。61日,通州区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徐瑞成带队依法将第一批腾清出来的50余亩耕地交付给14名村民。

  “他们不理我们老百姓,但是得听人家法官的。”一位村民站在刚平整好的自家地里颇为感慨。“这就是法治!”另一位村民笑盈盈地说。

  

助民抢农时

法官周末顶烈日完成土地移交

  620日,承办法官再次来到梁家务村,继续办理确认交付土地的手续,并监督被执行人交付最后的土地。在村委会里,法官拿着案卷逐一叫着村民的名字,被喊到的人在确认文件上签字,土地就算正式回到村民手里。“法院的反应真快,现在土地收回来了,我心里也踏实了。”村民赵大爷拿到地后高兴地说。

  与此同时,大型旋耕机在涉案耕地里紧张地工作着,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由于耕地长满杂草和前期种植的苗木,无法直接耕种,法院在执行过程中,要求被执行人先除树、除草,再拔树根,最后翻地,使土地达到可耕种的程度,因此被执行人租来了大型农机对土地进行了彻底地整理。村民们都在地头商量着种地的事儿:“这时候还能种啥?要不整点儿白菜?”“种点儿棒子吧,一百天成熟的那种还来得及!”

  下午5时许,最后一块地整理完毕,法官、法警的制服已经透出汗碱的颜色。村民们也纷纷下地干活,那份站在自己地里的安稳,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