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大沙河10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带,沿线农民正分享着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带来的硕果。
秸秆还田处理有方,家园变得干净了;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化肥农药用得少了;生态修复种养循环,农民收入增加了……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今年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突出一个“绿”字。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农业中大范围推广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让农民持续增收致富,让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秸秆处理效果好
风吹麦浪,满目金黄。眼下正值夏收时节,金色的麦田里收割机、搂草机、打捆机来回穿梭,一片忙碌的景象。粮食丰收的同时,收割所遗留下来的秸秆成了种植大户和农民的一块“心病”。曾经直接焚烧是普遍做法,给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显而易见。随着人们对秸秆的了解,秸秆的价值越来越凸显,秸秆不再被烧,而是变成可以换钱的“宝贝”。
湖西农场是沛县推广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的样板。经过多年的还田利用,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深得农户欢迎。“今年我的农场300亩多小麦秸秆都将实行机械粉碎还田,通过机切碎、匀抛洒、深旋耕后,一点也不耽误水稻机插,还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透气性,培肥地力,秸秆还田就是好!”6月3日,站在田头看着即将开镰的麦地,湖西农场种粮大户姜方超高兴地对记者说。
早在“三夏”工作来临一个月之前,基层农技人员便及时深入村组院落、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宣传引导,除了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各项管理措施到位外,秸秆全量还田也是促进粮食增产的一大原因。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可一次完成麦稻秸秆切碎、旋耕、混合和覆盖,秸秆翻埋数量大、效率高、质量好,能满足不同后续作业的农艺要求,既可以避免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和危害,又可以将秸秆作为有机肥料,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还田后的土地亩产量比实施秸秆还田能增加40多斤,同时秸秆还田还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每亩田地可以少用化肥10多斤,为广大农民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沛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徐伟告诉记者,今年“三夏”期间沛县计划投入80马力以上拖拉机及配套的秸秆粉碎还田机1400余台套,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的板茬播种机500余台套,可确保小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41.78万亩。
如何保证秸秆还田后,不能影响下一季的农业生产?徐伟告诉记者,从农机设计到田间操作,必须注重农机农艺相融合。机收时联合收割机上都加装秸秆粉碎装置,在收割的同时将麦秸秆打碎,然后再配套还田机械作业,让麦秸秆成为下茬水稻的基肥。这几年,沛县连续评选“十佳机手”,就是要让机手在懂得农机知识与技术操作的同时,也要对不同土壤与作物的习性等有所了解。
为鼓励农户实施秸秆还田,从2010年开始,沛县对所承包土地没有发生秸秆焚烧,并实施秸秆还田的农户给予每亩每季20元的机耕作业补贴,农民种秸秆还田积极性连年提升,实现了秸秆机械化利用的良性循环。
畜禽粪污变成宝
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蚊蝇满天飞……这是大多数人对畜禽养殖场的印象。但实际上,畜禽粪污并非一无是处。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在沛县,有肉鸭6000万到8000万只,蛋鸡和肉鸡共约1亿只,再加上猪等各种畜禽的养殖,每天产生的畜禽粪便就有千余吨。畜禽粪污通过加工处理可制成优质有机肥料,变废为宝,可以说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用好这些,不仅关系到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更关系到能不能改善土壤生产能力、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沛县结合“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养殖产业的绿色发展,逐步建立起“农业、城市有机废弃物——沼气——发电——有机肥——生态种植”循环经济产业链。
在沛县德诺养殖场负责人吕其建向记者展示他的宝贝,点开“智能运输APP”,通过创建工单、输入预估量和发起任务等步骤,等待后台接单,上门提供畜禽粪便拉运服务。大概一个小时,负责接单的沛县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工作人员徐忠文来到养殖场里,将6万只蛋鸡每天留下近10吨粪便吸入车载罐体内。
徐忠文说,公司共有30台运粪车,服务12个镇区。他一天跑3车,处理一单一般要两个小时。像吕其建这样的“大客户”,他一天要服务一次,尽力让粪便不出户、不过夜,实现对外“零排放”。目前,沛县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已将500多家规模养殖户纳入收运体系,占比约八成,日收运800吨左右。
走进位于安国镇的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一个个5000立方米的一体化厌氧发酵罐排列有序,格外显眼。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一年可以处理畜禽粪污36万吨,秸秆2万吨,餐厨垃圾1.4万吨,环卫粪便2.4万吨,产沼气1980万立方米,发电1580万度、生物天然气700万方,生产有机肥3万吨、液体肥2万吨。沼液供给周边农民和农场替代化肥,沼液生产液体肥料,减少化肥的投入,生产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在解决城乡有机物污染的同时减碳排放24万吨。
生态修复焕生机
初夏时节,沛县湖西农场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的村民们正在做水稻栽插前的准备工作,并同时投放龙虾苗,示范区虾稻共养模式,一年种植一季水稻,繁育两季小龙虾。6月水稻插秧,同时投放龙虾苗,小龙虾7月、8月就能上市。9月再次投放虾苗,10月收获水稻,小龙虾在次年4月收获,每公斤可以卖到40多元钱。
以稻养鱼,以渔促稻,粮渔双赢,生态高效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破解了“要粮”“要钱”“要绿”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沛县坚持农业绿色发展导向,全面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将水稻与水产、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不破坏耕作层,控制工程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设置防逃设施,完善进排水系统,养殖小龙虾、河蟹、泥鳅等水产品,生产绿色、有机等优质稻米。
“在稻田种植上按照天然无公害标准来实施,由于不运用化学肥料、农药,小龙虾、河蟹、泥鳅等水产品更洁净、美味,米粒更饱满香甜,品质口感俱佳。”沛县胡寨镇韩楼村养殖户韩正路说起稻蟹共养的好处滔滔不绝。
有水有灵气,有树有生机。夏日的安国湖湿地湖水碧波荡漾,弯弯灵水哺育出片片香蒲秀苇,安国湖湿地曾是采煤沉陷区,近年来通过对沉陷程度较轻,满足耕地复垦条件的,采取回填方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同时,建设好农业排灌、防护林网、生产道路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改善沉陷区域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复垦后的农业生产能力。通过生态修复,实现了沉陷区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进一步增强了沉陷区治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整合煤矿塌陷地治理、生态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文化旅游四种元素,目前已建成由十里芦苇荡、百果花园岛、千亩荷花塘、万鸟栖候区组成的天然生态区、表流净化区、缓冲隔离区、湿地宣教区、休闲娱乐区和管理服务区六个功能区,成为人们自然观光、休闲养生、餐饮娱乐和宣教体验的好去处。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沛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修复作为采煤沉陷区转型发展的“支撑点”,让特色高效综合种养模式成为生态、经济双赢的“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