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江苏省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阜宁农民缘何愿意退出宅基地
发布时间:2016-12-26     浏览次数:     来源:

2016年12月26日      来源:新华日报

 

    12月21日,站在快要建成的小楼前,阜宁县三灶镇蒯东村李良举起手机,拍下“封顶照”发给在南京打工的两个儿子。9月底,李良退出老屋宅基地后,便选择在蒯东村康居工程小区自建新房。从9月12日至11月18日,短短两月余,像李良这样自愿退出宅基地的阜宁农民就有10028户,复垦后可净增耕地5674亩。结合农村康居工程,阜宁在全省率先试点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既让所有农民安居乐居,又腾出了更多的土地用于耕种。

    变成良田,沉睡的宅基地被唤醒

    “退了老宅子,政府补2万块,自建房再补2万,盖这楼我只花12万。”李良新家200平方米,他所在的蒯东村康居小区内,有7户同时建房。一批木板、钢筋正在进场,县住建局聘请的第三方监理员李勇立即上前查验把关。李良说,即使自建,政府也没甩手不管。

    新宅东南,是开阔的麦田,李良家老房子窝在大田中央,孤岛一般,“斗子墙”历经风雨,几棵老树和残砖破瓦一起,见证着时光变迁。

    “村里把这老宅前后废沟塘平整复垦,集体土地可多出一两亩。李良这几户退出宅基地,周边2000亩从此连成片。这两天,淮安几位想来租地的老板把我电话打爆了。”蒯东村党总支书记徐权说,全村1300多户,180户退出了宅基地,其中一些是长期荒废的空关房。如今被唤醒的宅基地变成良田,重现生机。

    “农民进城入镇多了,但农村建设用地并未减少。全县闲置宅基地 19543宗,占地7023亩;一户多宅10218户,占地6131亩;零散建房户3.7万户,占地19240亩。如何实现人地挂钩,地随人走,成为困扰政府多年的难题。”阜宁县国土局局长丁红军说,他们计划用三年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拆除、修缮、置换。

    尊重民意,新房怎么建群众说了算。

    让丁红军没想到的是,短短两个多月,全县就有1万多户主动申请退出宅基地。

    芦蒲镇罗码村六组王炳法在全县第一个申请退出宅基地。记者走进罗码村康居小区建设现场时,他正和村民一起看房。“每平方米花900元即可入住,扣除退出宅基地的补偿,实际上每平方米我们只需交550元。”目前,小区29栋小楼主体已完工,155户村民春节前后就可选新房。

    走进王炳法申请退出的三间瓦房,这座建于1981年的老房子,墙上石灰层已开始脱落。房子西南是露天厕所,猪圈空置。“三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我们故土难离,不想进城。现在新小区和城里房子一样漂亮,环境也好。”

    不过,新小区又和城里不一样。王炳法手指小区门前空地:“这里将作为晒谷场,整整20亩。西边再建排仓库,专供我们放农机农具。小区背后,每户还有一分地的菜园,这些城里都没有。”

    记者留意到,罗码康居小区并没有建在宽阔的潼北路两侧,而是“偏”进大道西侧两公里。“起初,我们都有意选址大路边,房子形象好,村民出行也方便,后来之所以‘偏进去’,正是尊重了民意。”县国土局土地储备中心主任唐晓波说。原来,罗码村由杨码、乔罗两村合并,在位于原乔罗村的潼北线旁建房,杨码村农民种地就远了。

    “房子建哪儿,怎么建,群众说了算。”每到一处,让群众做主的理念特别显见。在蒯东村,记者发现自建的几栋新房不是同一个“模子”。李良盖独栋小楼,相邻的是李步书和李德禄两家合建的连栋楼,再看其他户,又是别的房型。唐晓波解释:“只要按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农民可从我们设计的众多房型中挑选,也可自行设计图纸。”

    退出宅基地,无力建房的低保户李海获得了政府赠送的一套新房。“镇政府说等新房装潢好,让我搬进家具就能住。”7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内,虽然支撑现浇屋顶的脚手架还没撤走,但李海已看到一家人的新生活。三灶镇副镇长陈加龙告诉记者,全镇1420户退出宅基地后,像李海这样的18户特困户,均由政府托底安置。

    不搞一刀切,不让农民“被退出”。宅基地有偿退出政策相当灵活,让农民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案:城镇有房户可拿钱走人;进城入镇购房户可按标准货币结算;旧房结构较差的户可置换本村较好的闲置房;想就近居住户可在康居小区集中安置,也可自建房……“以前流转巴掌大块地,工作要做半年,这回只用一周就有人签协议。”罗码村党总支书记王炳学感慨。

    多方共赢,一把钥匙开多把锁。

    “过去破旧危房、空关房,村里想拆拆不掉,遇到恶劣天气,全村房屋都要大检查。”徐权说,宅基地有偿退出后,农民不仅改善了住房条件,也有了更多获得感。就拿进城入镇购房的农民来说,不仅可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免费就业培训、子女就近入学等政策,其原来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和惠农政策权“三项合法权益”都不变,真正解决了进城的后顾之忧。

    农民得实惠,村集体增积累。记者了解到,退出后的宅基地由村组收回,复垦后,由村里对外统一发包经营,土地承包金村提留30%,70%归所在组群众。

    乡镇作为宅基地有偿退出工作的实施主体,积极性又如何?“国庆长假,所有乡镇党委书记都在拆除和建设的现场。”县国土局副局长马建东打开“康居工程”微信群,46位县、镇相关领导及部门负责人都在其中,每天晒进展,比进度,交流情况。“对镇区,县里在发放奖补资金的基础上,土地指标使用政策也将给予倾斜,如宅基地连片退出后净得的建设用地指标,70%由镇区使用,镇区可将其中60%作为商业用地等等,这些实打实的政策无疑为镇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好事要办好,改善群众住房条件,要让农民能接受,也不能给政府添包袱。”丁红军说。1万多户退出后,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同时也产生效益。根据初步测算,盘出来的土地指标通过全省交易平台运作,可实现资金平衡。“一把钥匙开了多把锁。经过合理腾挪,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盘活了土地,更赢得了人心,不仅让困扰政府多年的老大难破了题,还实现多方共赢。” 记者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