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江苏省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江都:股份合作集体农场一担挑起”两头甜“
发布时间:2016-03-18     浏览次数:     来源:

2016年3月10日    作者:邬军、徐乃文、李源    来源:新华日报

 

  农民土地分红增加了,村集体也增加了收入,这样的变化,都是缘于对传统土地合作模式的创新。3月初,扬州市江都区真武镇真武村田间一片新绿。2013年12月,该村创新成立粮食种植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将农民流转的土地交给村集体经营,仅3年时间,就从最初的88户、288亩发展到如今的385户、1124.7亩。

  “发展股份合作制村集体农场,其实就是构建村集体增收长效机制的探索创新。”江都区委农工办主任徐明介绍,与传统集体农场相比,它借鉴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了股权明晰、权责明确的体制机制,经过几年的尝试,在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方面,促进作用明显,可以说是一担挑起了“两头甜”。

  “每年除按每亩500斤稻子进行第一次分配外,还将盈余的60%给农民二次分红。2014年,二次分红平均173元,2015年二次分红平均212元。”真武村党支部书记戴尔庆表示,保底+二次分红,使入股农户亩均收益960元,比周边村其他农户每亩至少多收益100多元。

  “生产经营上,由9位村组干部担任农田管理员,完成目标产量给予每亩90元管理费,超产部分4:6分成,减产部分3:7赔偿。田间劳动上,村组干部与群众同劳同筹,将责任与权利、劳动付出与收益报酬相结合。”戴尔庆透露,去年,一位村民小组长获得7.1万元最高收入,村干部队伍的干劲也激发了出来。

  村集体通过为合作社提供生产服务,增加经营性收入43万元。戴尔庆介绍,3年多时间,原本村里近百万的负债,如今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

  “农村最大的资源是土地。”江都区委书记蒋爱祥介绍,正是看到了股份合作制集体农场的成效,2015年江都全区16家集体农场累计流转土地超过8000亩,入社农户3300户,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50多万元。建设股份合作制集体农场,实现了农民和村集体的“两个增收”,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预留了调整空间,切实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