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1日 来源:苏州日报
昨天(3月20日)召开的全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会议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部署会,对推动我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及现代农业建设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
针对推动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会议下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提出,要着力构筑空间布局新形态,构建农业产业新体系,培育农业经营新主体,提升科技装备新水平,打造鱼米之乡新风貌和促进农民收入新增长,当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军、排头兵。六个“新”勾勒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新蓝图。
空间形态 今年新增农业园区10万亩以上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1个中心城区、4个副中心城市、50个镇,以及若干个重点村庄、特色村庄和一般村庄的空间形态。2014年,我市城镇化率接近74%,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达到91%。“四个百万亩”布局得到优化,2014年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13.5万亩,累计达到95万亩。
“意见”提出,要构筑空间布局新形态,按照“四规融合”的要求,统筹考虑农田、村庄、水系、道路等要素,科学确定重点村、特色村,划定永久保护农田,使田园风光和江南水乡特色更加鲜明。要进一步优化提升“四个百万亩”,制订长效保护措施,建立优化调整机制,实现占补平衡,确保总面积不少于410万亩。要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水平,继续开展市级园区认定工作,拓展园区发展内涵,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形成一批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完善、要素齐全、合作开放的现代农业园区。2015年要新增农业园区面积10万亩以上。
产业体系 以优质水稻等五大产业为主导
现代农业的载体是农业产业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意见”提出,要构建农业产业新体系。充分挖掘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着力打造以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和规模畜禽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深度挖掘传统优势,注重品种品质品牌联动,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大力培育一批品牌响、市场占有率高的“苏字号”精品特色农业品牌。创新产销对接模式,支持供销合作社、物流、商贸等企业参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物联网、互联网金融与实物营销相结合。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苏州市现代农产品物流园。结合农村旅游,制定全市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培育一批特色景观旅游镇村、休闲观光农业景点、魅力乡村,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经营主体 每年培育职业农民1500名以上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
“意见”提出,要培育农业经营新主体。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构建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多元并存,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同时,要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专业大户逐步向家庭农场转型,组织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引导工商资本,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建立职业农民创业扶持、社会保险等政策机制,通过全日制学历教育、在职继续教育、短中期培训等形式,加快建成年龄结构合理、专业层次分明、技能领先实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力争每年培育职业农民1500名以上。
科技装备 今年综合农机化率达到88.5%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不断强基固本。农业科技装备水平的现代化,将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截至2014年底,我市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68%,农业机械化水平名列省内第一。
“意见”提出,要提升科技装备新水平。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今后三年每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万亩以上。加强粮食基地和“菜篮子”基地建设,发展设施蔬菜、设施渔业和生猪规模养殖等高效设施农业。巩固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蔬菜、果品等园艺业的特色农机,2015年综合农机化率达到88.5%。
同时,要突出科技强农,加强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开展生物农业、种源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68%。实施农业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农业的智能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决策水平。
生态环境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三年达80%以上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始终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提升。目前,我市已完成2118个自然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疏浚整治农村河道1628公里。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9.4%,累计建成10个国家级生态村、526个省级生态村。
“意见”提出,要打造鱼米之乡新风貌。坚持把山水田林路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推进美丽村庄建设和田容田貌整治。持续推进“绿色苏州”建设,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构建以“生态、景观、休闲”为主要特征,布局合理、物种多样、水绿相融、景观优美的湿地生态系统,2015年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5%以上。
同时,要全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采用接管进厂、分散式独立处理设施和人工湿地等方式,三年内力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推广合理轮作、种养结合、尾水湿地净化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技术,推进退网还湖、退网还河和生态养殖,切实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转化利用,2015年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
农民增收 村均稳定性收入增长超8%
富民强村,是“三农”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着力推动农民生活持续改善。2014年,我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6万元,增长10%;村均稳定性收入达到718万元,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1490亿元,均增长10%以上。按照目标,今年要开工新建100万平方米“一村二楼宇”物业载体,确保农村集体资产总量、村均稳定性收入均增长8%以上。
“意见”提出,要促进农民收入新增长。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切实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就业质量。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开办农产品网店。积极在现代农业园区设立创业园、科技孵化基地,为大学毕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创业支持。
同时,要深化股份合作,全面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16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创新落实“一村二楼宇”政策,做强做优富民载体。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提高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分红水平。